娱乐至死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理性消解
导读 《娱乐致死》,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描述了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引发了公众话语从曾经的客观、理性、富 由逻辑的逐步转变为脱离语境、碎片化、肤浅的,一切公众话语都变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尽管我们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十年,但波兹曼的观点却仿佛正印证着现在。40年前的话语仿佛就在昨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今天给大家粗略分享一下馆主心得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全文个字,馆主知道大家字多不看,所以我为大家划重点了,如果没时间的话就看粗体字和不同颜色的字吧 媒介即隐喻 什么是媒介?媒介即传播信息的途径和工具。在书中是指电视、印刷术,而如今我们可以把互联网认为是世界上大多数信息的媒介。 那什么是隐喻?我们将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其实都是将一件事物以另一件事物替代,只是后者会更隐蔽一些。而隐喻和暗喻是同一回事。 所以这个标题应该就浅显易懂了。媒介是一件事物的比喻,这件事物是什么?在书中我知道了这件事物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所以这个标题姑且可以翻译为:媒介就是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是指我们人类的文化世界。 在书中,波兹曼是这样描述的:“媒介就像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麦克卢汉也说过:“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为什么媒介发挥着如此大的作用? 波兹曼从《圣经》中得到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真控制文化。” 这要怎么理解呢?举个栗子。 假如馆主我的家住在烟熏国,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烟熏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传递信息喜欢用烟,即烟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所以我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约隔壁小花出来——吹一口香烟 叫隔壁大婶帮忙——吸一口水烟 然后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馆主看着天空,吐出一口烟————今天天气好好啊(具体意思取决于具体天气) 小花一口仙气吐馆主脸上————你怎么了? 馆主吐出一口心形的烟气————我喜欢你? 小花猛的吸了一口烟,狂乱的吐馆主脸上————滚!你昨天对小红也是这样说的。 嗯,大概就是就是这样,其实除了会有很多误解之外都还好。 所以林林总总,鬼知道我们有多少种烟。但我是深刻的指导烟的信息传播密度是很低的,所以烟熏国形成的文化可能是一种简约和抽象的文化。没有太多的逻辑,很多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媒介有如此大影响力了。 最后引用波兹曼的一句话。 我们认识到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媒介即认识论 媒介我们说了,那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而和这里有关的是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 所以简单的我们可以将标题翻译为:媒介在我们认知真理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在书中波兹曼举了三个栗子解释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进而在无形中影响我们对真理的认识。 第一个例子是在一个非洲部落中。他们没有文字,只有口语。他们解决民事纠纷的方法是请求首领主持公道。然后首领就会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条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让双方当事人满意。 相当于这样 小红:馆主,小花抢我的玩具。 小花:馆主,小红已经玩了好久了。 馆主: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们要相互谦让。 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面感。 第二个例子表现了现代法律更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而认为口头语言不能作为虽有感染力,但不能确定真实性。 第三个例子是在大学生活中。一位学生在他的论文中的援引写到“这是年1月18日本调查者亲自听到”。老师认为这个援引不妥,应该用著作的引用代替。 上面三个例子,第一个是一个口语社会,他们用自己的口语来探究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和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第二和第三个例子都是更承认书面文字的真实性,用书面语言来探究真理。 在我们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说的话要比他们写下来的文字要随意。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 波兹曼说道:“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其实从这些例子就可以说明,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化,使用不同媒介的文化拥有不同的对真理的认识。一种文化认为这种表达真理的方式是最令人信服的,而另一种文化却认为这是琐碎无聊的。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这一章节讲述了美国在印刷机统治下的几百年时间,形成了一个痴迷于铅字以及痴迷于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的社会。 在17、18和19世纪,美国人民对书籍的渴望、对知识的疯狂是无与伦比的,以当时人们对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美国当时的这种风气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尽管是最贫苦的工人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 书中有一个例子,表现了当时美国人民对著名作者狄更斯的热爱。 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乐从头开始。 就算在当时其它地方看来这也是热情到不正常的地步,更不用说现在了,现在恐怕只有电视上的娱乐明星才有这样的影响力。 除了对书籍的热爱,美国当时人民日常消遣地方就是演讲厅。 书中说道:“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演讲厅,在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年轻的工人、疲劳的工匠、倦怠的女工都不约而同地涌进拥挤的演讲厅。” 当时在演讲厅演讲的人中有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作家和幽默家。 可以说演讲厅就是当时的美国人民娱乐消遣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酒吧,舞厅。 铅字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的地位。那时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可参观,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 印刷文字到处都在影响着当时人民的公众话语结构。书中说道:“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 所以说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想想当有了电视,公众的话语结构产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的受众又产生了什么变化?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这一章讲述了美国在印刷机的统治下,形成了一种理智的、秩序的、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话语结构。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 其中一个是林肯和道格拉斯的七次辩论。在他们的一次辩论中,持续时长长达7个小时。而他们的听众更是认真的听完了这7个小时。可能这样大家还不能认识到差距,那接下来的描叙会让大家大吃一惊。 “肯和道格拉斯的听众们对于辩论内容显然有着充分的理解,包括历史事件和复杂政治问题的知识。在奥托瓦,道格拉斯一下子抛给林肯七个问题,如果听众不熟悉其中的背景,这些问题就失去了意义。这些背景包括斯科特案判决、¨道格拉斯和布坎南总统的争吵、部分民主派人士的不满、废除黑奴制度的纲领以及林肯关于分裂的房子的著名演讲。在后来回答道格拉斯的问题时,关于什么是他有责任倡导的、什么是他真正相信的,林肯作了非常微妙的区分。如果他不能确认听众明白他的目的,他是不会作此尝试的。” 除此之外,他们辩论辩论所体现的严肃性、条理性,使得他们的用语都是非常书面化的语句,有些很长,甚至连看书都要消化一会,更不用说只是听。 想想这些在下面听的人都有谁,都只是一些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知识面的广泛程度,理解能力的高度,思考的深度都是我们如今许多人达不到的。我们如今许多人对国家政策、对国际问题、对社会矛盾都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期,波兹曼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 到了19世纪末期,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这是为什么? 躲躲猫的世界 19世纪中期,交通和通讯终于脱离了关系,人们“征服”了空间,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报出现了。 在这之前,信息的传播速度取决了信息传播者的速度——火车的速度,而电报出现之后,信息的传播速度甚至超过了信息产生的速度。 电报产生之后,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与此同时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电报时代,许多信息都毫不重要的,甚至是与我们毫不相关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些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 我们现在可能已经习惯了被信息轰炸的日子,仔细想想我们周围的信息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性的行动呢?最有用的可能要数天气预报了。 电报这种信息快速传播途径的产生,不仅使信息大量增加,而且信息变得更碎片化、娱乐化。 电报之后是摄影技术的产生。摄像和图片使得人们变成一个视觉化的动物,它试图要替代语言诠释、理解和验证现实的功能。 在摄影术和电报统治的世界,使得信息之间变得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它们用趣味代替复杂和连贯对的思想。 繁杂的信息就像躲猫猫一样,一时这个,一时那个出现在眼前,然后又很快消失。 印刷统治的世界正处于危机时刻,但当电视出现后,这个世界就彻底崩坏了。电视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的结合发挥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而且进入了千家万户。 电报产生之后,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总结 这是娱乐至死的第一部分。我们回忆一下,这部分讲了什么。 我们了解到了媒介对整个文化的形成的影响,不同的这个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决定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和探索,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然后了解到了美国在17到19世纪那段充满理性和逻辑的印刷机统治下的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书籍的追捧,以及知识面的广度,思考的深度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比拟的。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印刷机统治的大厦在新的媒介的冲击下岌岌可危,人们理性的消退,思考被娱乐充满是即将到来的“娱乐业时代”的特征。 如今我们都习惯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整个媒介充斥着许多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每天处理这些信息就已经消耗了我们大量的空余时间,但有谁去改变这个现状吗?没有也不可能。 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势必会带来更为庞大的信息量。所以我想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的传播受制的不再是传播媒介而是信息的生产者。 但这个碎片化的特征是无可避免的,以短和快为特征的碎片化阅读必定无法给人们带来太深刻的思想。而就算是能,这些思想也是碎片化的、不是系统的,不像读一本书那样,你可以系统的了解一个思想的前因后果、背景和发展。 今天娱乐至死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读到最后的朋友。 总结不易,觉得可以的,可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ppyxl/13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孔子西游,与世界相遇齐鲁晚报网
- 下一篇文章: 姚明雄心勃勃想帮中国男篮翻身,提两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