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打造2-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到家左右;各区至少有1个现代化综合商圈和1条商业步行街……9月23日,北京市发布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距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哪些差距?“十大专项行动”中,该如何放大“北京特色”?北京在优化“放心消费”软环境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志起未来集团董事长李志起。李志起从开始从事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课题研究。他表示,北京不缺消费能力,缺少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北京在消费区域的布局上,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未来一定要点、线、面多维发展、多元布局。“像环球影城这样有影响力的消费地标,北京应该多点开花才对。”北京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差距在缩小新京报:目前国际上一些比较出名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比如米兰、伦敦、纽约,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具备哪些其他城市无法取代的优势?李志起:从年起,我们开始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课题研究,对标的就是你提到的这几个城市,因为它们是真正的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来看,首先,它们的国际化开放程度比较高,都有国际化的交通枢纽,面向的是开放的国际市场,整个国际的友好程度也非常强,包容氛围非常好;其次,它们的消费环境品质比较好,包括消费体验、安全感、舒适感、便利化等要素都比较强,这些城市能够集聚几乎全部世界一流的大牌、潮牌和众多的个性化商品品牌,拥有伦敦牛津街、东京银座、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和纽约第五大道这样顶级的密集商圈,能够创造愉悦消费、便捷出行、物有所值的消费体验,最终令全世界的高端消费群体趋之若鹜。同时,这些城市又有各自的产业定位。我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它本身的产业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米兰称为“时尚之都”,就是因为米兰在时装设计创意等方面,确实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伦敦更多的优势在金融服务、创意电影艺术品方面;东京主要是东方文化的体验非常突出。新京报:你们当时在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课题研究时,发现北京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哪些差距?目前这些差距有哪些变化?李志起:两年前做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五个差距比较明显。一是国际品牌聚集度还远远不够,一些国际特色品牌在北京还没有落地店面;二是全球新品首发率不高,很多大品牌新品首发更加青睐上海、深圳等城市;三是商业街区的全球影响力、消费集聚力较弱,缺乏真正地标意义的国际化特色街区;四是“北京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消费引领能力不强;五是消费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无论是消费体验还是消费便捷程度、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都有待改善。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尤其去年疫情之后做了很多消费复苏工作,差距在不断缩小,当初很多建议都已经变成我们的行动方案,也变成我们眼下正在感受的深刻变化。比如商圈布局的眼光更加开阔了,不仅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