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迷因传播的重要环节,海量的参与用户是迷因形成的幕后推手。

01

在用户不断模仿、修改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的具有感染性的图像,视频和流行语就是互联网迷因。

在互联网领域,由于虚拟空间的匿名性,任何网络公众都可以成为迷因实践的参与者。

实践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参与者的情感诉求,需求动机、认知水平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时,互联网迷因的传播过程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这也是迷因作为文化因子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有研究结果显示两者都具有与宿主共生的特征。

后来仍有学者沿袭这一思路对互联网迷因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互联网迷因传播与病毒传播一样具有渗透和复制模仿功能。

这一结果也符合互联网迷因具有“思维病毒”的特征。

“思维病毒”即是指个体通过互联网的交互活动传染其他网络公众,继而影响被传染者的大脑判断和行为选择。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强大效果”的,只有理解互联网迷因价值的传染者才会进一步主动参与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创作。

在二次传播中,被传染者会遵循互联网迷因的创作规律,在形式、内容、框架上与元迷因形成一致的风格。

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互联网迷因在时间轴上的表现,得出互联网迷因具有“一夜爆红”和“迅速消解”的特点。

随着数字虚拟空间里媒介技术和流行文化的不断交融,互联网迷因逐渐对社会领域产生影响,互联网迷因推动了亚文化的传播、媒介景观的建构,还在公共事件中体现出表达、交流的作用。

有一部分国外学者进一步通过对具体的互联网迷因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出互联网迷因在政治与新闻话语表达方面的出彩表现。

也有学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互联网迷因在传播过程中强度演变的案例进行分析,尝试从中摸索出互联网迷因从生产到消退的普遍规律。

02

还有学者通过收集互联网迷因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研究和分析,提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互联网迷因模型。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内容,也可以丰富文化传播理论并为预测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科学基础。

政治迷因

有研究者肯定了政治迷因的存在,并阐释政治迷因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游说与宣传、发起群众运动、讨论政治与表达意见。

政治迷因是政治参与的镜像反应,可以从中观察到政治运动的发展过程。

“社会改变类迷因”,即迷因是可以进行“政治传播和社会批判的媒介”。迷因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正式讨论以外的另一种方式,不同观点、不同诉求的公众在实践中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对话协商。

公众在迷因传播过程中完成了参与者身份认同“仪式”和群体建构的过程。

“迷因动员”的能力,即面对一个主题或活动,迷因可以将分散的人群聚拢起来,群体会为实现这一主题或活动做出现实行为。

国内将迷因理论与政治运动、公共事件结合起来的研究案例比较匮乏,主要集中在“帝吧出征”这一事件上。

作为迷因传播的典型案例,“帝吧出征”吸引了较多国内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wlyxl/1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