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
来源:中国记者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与年版准则的对比,分析新准则的产生背景、创新精神、责任担当和时代特征,说明新准则彰显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背景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时代特征 观点提炼:新《准则》在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时,特别增加了“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表述,这既是新闻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又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增进与群众感情的必然要求。 年12月15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文简称中国记协)第九届全国理事会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下文简称新《准则》)向全社会公布,这是该《准则》于年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一次会议通过,后历经年4月、年1月、年11月三次修订后的第四次修订。新《准则》较第三次修订,由7条28款增加到7条31款,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细化。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颁布以来,在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促进新闻事业发展进步、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修订,立足新时代我国新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突出指导性,强调实践性,凸显了新准则的新境界。 一、新《准则》修订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新《准则》修订最重要的时代背景。而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使我国新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是新《准则》修订的最鲜明时代特征。此次《准则》的修订,背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新闻工作面临新形势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新兴媒体技术快速更新迭代,新闻生产过程被重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媒体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闻事业面临新机遇,也受到新挑战。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媒体改革发展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在内容、平台、渠道、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新闻生产、分发、反馈的各个环节,智能平台正在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可视化”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很多媒体把视频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集中力量发展视频业务,以提高全媒体可视化产品生产能力。与此同时,优质内容依然是媒体的稀缺品,网络内容建设需要体现灵思创意和工匠精神[1],倾心竭力打造融媒体精品,使内容优势和传播形式相得益彰,已成为各家媒体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年制订的准则已难以发挥纲领性指导优势。当前,新闻工作者要转变工作模式,掌握互联网思维,用活新型媒体,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的传播趋势,打造开放、包容、立体、多元的新闻传播舆论场,亟须对年的准则做出修订,使其对新闻工作者的规范和要求更加适应当前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 (二)新闻队伍发生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我国新闻队伍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从组成结构看,出现了三个明显阶段,即年前后,传统媒体一些新闻业务过硬且具有知名度的媒体人加入到门户网站;年前后,一些具备灵活商业头脑的媒体从业者加入到广告公关及品牌业务中;年前后,以“央视名嘴”为代表的媒体人开始走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新闻队伍结构正在发生第四次变化,即一些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开拓自媒体领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这种表面看起来的媒体人的“离职潮”,其实是新闻队伍“转型升级”的一种表现。 新闻队伍发生新变化,从能力要求来说,表现出对全媒型和专家型新闻人才的迫切需求。新闻队伍不断扩大,新闻记者类型增多,网站记者人数持续增加。公众的网络视野持续拓宽,社会化传播者大量涌现,媒体传播技能的“去专业化”和新闻发布渠道的“去中心化”趋势,催生了商业化自媒体人、视频平台投稿用户,以及政务微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wlyxl/13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网传PPT称重庆将新设证券交易所,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