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句话形象解开了社会影响的作用,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连接”无疑是关键词之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我们被置身于各种社会网络中,社会影响也顺着人与人的关系网络无声地渗透和形塑我们的观念、感受和行为,在舆论传播、消费导向、价值选择等的应用随处可见。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层出不穷,也有一些经典结论,如“三度影响力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会影响到他的朋友(一度),还会影响到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他们的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自己。

其中,如何衡量网络中个体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课题。直觉上,朋友多的人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更大,但影响本身并非如此简单。影响力具有异质性,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态等的个体对信息或行为传播的影响及被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而这种异质的影响又直接关系到信息或行为的传播范围。在20世纪40,50年代,社会学家PaulLazarsfeld和ElihuKatz发掘了”意见领袖”,从此,网络研究者会常常强调连结度高的个体在新的意见或信息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比如网红和大V总是备受瞩目的对象。

不过,Nature新的研究开始挑战“意见领袖”这一经典结论。北邮的XiaochenWang等分析了新浪微博上条新闻的传播模式,揭示了异质性个体对社交媒体上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概括来说,虽然连接度高的网红型用户(后文中的H-user)会有效推动简单传播的扩散,但对于复杂传播,普通用户(后文中的L-user)更占主导作用,普通用户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加信息的传播长度。补充知识:简单传播,又称为病毒式/接触式传播,指与传播源的一次接触就能触发传递的传播过程,比如流感或一般的信息传递。复杂传播,指需要多次接触才能触发传递的传播过程,比如对于争议性、风险性、成本高的信息,是否采纳或分享可能需要来自多方信息源的强化作用,比如购买行为。

宾大传播学院DamonCentola教授对Wang的研究有一篇评论文章,本文结合Wang的论文和其评论文章,梳理其中的研究方法,结论和思考。

H-uservs.L-user用户

论文中首先根据用户的影响强度划分出网红用户H-user,和普通用户L-user。“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1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