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徐悲鸿的八骏,今有曹洪森的九龙”,提起现如今的画坛来,最绕不开的,就是曹洪森这个名字。作为塞外画派创始人、当代画马大师,曹洪森先生不仅在画作上颇有建树,同时还设计出了长城专镶玉这一项专利作品,可谓是长城史上的一大创举。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欢迎国家一级美术师曹洪森先生做客演播室,听他讲述与画作之间的故事!

左:嘉宾曹洪森先生右:主持人杨楠老师

曹洪森,男,年出生,北京人,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塞外画派创始人,被誉为当代画马大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北京创作院副院长、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马文化博物馆总顾问、北京市总工会特聘艺术专家、北京塞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塞外画派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精彩片段

主持人杨楠:“您从事绘画这些年,您觉得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对于持续的创作和学习是最有利的?”

曹洪森先生:“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在绘画过程当中,如果想的太多反而不利于创作。”

主持人杨楠:“您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马这样一个主体,为什么会选择马这个形象呢?”

曹洪森先生:“因为这个马它有一个咱们平常说的龙马精神,桀骜不驯的这种性格。再一个马有开疆拓土的这种精神,给人一种力量。”

曹洪森先生做客演播厅

主持人杨楠:“那您还开创了塞外画派,首先您帮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塞外画派它和我们比较熟知的一些比如说素描、水粉等等,它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曹洪森先生:“这个塞外画派,在我看来就是长城以外,长城以外在古代这都属于草原的部落,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不管是在部队也好,后来走在地方在长城工作也好,一天在这个地方穿梭,使我思考了一些问题。”

主持人杨楠:“那它是比较偏重于什么样的一种技法吗,还是说您觉得它其实更着重于技法以外的一些东西?”

曹洪森先生:“技法是为创作而服务的,所以说后来我在创作马的过程当中,就把技法抛在以外了,因为我在画马的时候,就是一个忘我的精神,就已经把自己都忘了。”

主持人杨楠:“那塞外画派,您的定义是他一定画的主体是马吗,还是说其它的一些塞外的风光,或者是生活的景象也可以被定义成塞外画派?”

曹洪森先生:“不光是马,在这当中画塞外的,你比如说老树头它也非常有特色,长城脚下,那个柳树甚至很细,那头非常大,我查了好多资料,这种绘画在现在还没有,对于后面这个树的表现我还是第一人,而就是在塞外,表现塞外的这种风情吧,就是这样。下面我还准备走一走长城,画一画每个长城的关口。”

曹洪森先生与杨楠老师演播厅合影

大漠孤烟,衰草黄沙……文人对于塞外的描述,大多染了苍凉的底色,但拥有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的曹洪森先生偏从中抽离出剽悍与豪放的生命力来,然后镕铸于骨血,倾注于笔尖。太庙之中,奔腾着有“瘦骨铜声”之称的矫健骏马;长城以北,蜿蜒出塞外与边关的莽苍与壮阔,只需寥寥数笔,便可见猎猎长风、龙马精神。

神驰塞外,龙马精神,在那豪迈且彪悍的骨血里,生生不息着的,正是曹洪森先生的胸襟、气魄和不懈追求的真情流露。深入生活,走进自然,用自然灵气成就画作的灵魂,也成就了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落笔。塞外、金戈、铁马……当用文字中最具力量感的词汇绘就了一幅画,那就是在告诉我们,立足盛世,我们仍然要一马当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进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1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