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行业期刊如何打造影响力做科研
[原编按]在众多种类的期刊中,行业期刊以其明确的专业性独树一帜,为行业服务的同时,也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行业类期刊的影响力如何打造?转型期的行业期刊又该何去何从?9月24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钠、《国际口腔科学》编辑部主任王晴以及《科技进步与对策》编辑部主任陈晓峰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嘉宾: 王晴《国际口腔科学》编辑部主任(左二); 刘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中); 秦钠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右二); 陈晓峰《科技进步与对策》编辑部主任(右一) 主持:栾颖湖北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悦读》栏目主持人 “专、精、特”上显特色 对于行业期刊来说,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专”字包含哪些概念,是否有了新的内涵?在具体的办刊实践中,“专、精、特”三个字的分量又该如何权衡?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自创刊以来就聚焦医学方面,走过了多年的历史。现在本期刊中,后创刊的几乎都聚焦到某个学科的领域,比如眼科、呼吸科、口腔科、心血管科。在刘冰看来,这种“专”就体现在分支的“专”上。除此之外,他认为,“专”还包括专注与专心,办刊人要尽最大的投入才会有最好的内容产业。 在上海种期刊中,行业期刊占1/3。秦钠举例,《社会学杂志》的“专”,就体现在对社会学学科的引领,以及通过一些平台对年轻学者的培养。用陈晓峰的话说,相较于大众期刊,行业期刊“专”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人群,为某一个学科的发展作出努力。 对于“专、精、特”在办刊中各自的地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王晴认为,“特”排在第一位,也就是期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华西口腔医学院医院,有多年的历史,期刊就是依托这一优势体现特色。对此,刘冰则持不同观点。他说,“专”是土壤,“精”和“特”是上面长出来的小苗,期刊需要不断地聚焦土壤,才能把储备做得最好。 在秦钠看来,行业期刊的“专”应当与时俱进,“特”也应是“独一无二”,而如果要把刊物做到顶尖,还需要持续加入新技术元素,现在的外因就是互联网。 从行业影响到影响行业 在行业期刊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学术类期刊,其行业影响力的形成是办刊的首要目标。但是,如何能够把行业期刊的行业影响力再提升至对行业的影响,成为期刊社的终极追求。 秦钠提到,上海的行业期刊在做一个尝试,把刊、学、研联动并加上互联网的基因,即从单纯展示功能的刊物到刊物、学科以及科研的联动,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向前推进、实现传播,形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比如,上海打算建立融合实验室,把期刊协会的种期刊遴选出来,把一些内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增值,最后全屏展示期刊的内容,再与其他机构联手,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过去我们讲期刊是科研的龙尾,也就是发表研究成果的重点,但现在我们认为期刊同时也是龙头,可以牵头组织优秀的专家团队把好的资源发布出来。”刘冰提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编委会成立了相关的学术研究组织,以编辑部或者编委会牵头组织相关的行业专家来开展临床科学研究,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提升国际影响需内外结合 面对国内许多优秀科研论文流失的情况,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刘冰说,国家六部委推出了提高我国英文期刊影响力的计划,一方面要争取国际上好的稿源,一方面也把我们自己的稿源推荐出去。比如,屠呦呦有两篇重要的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文章都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期刊其实支撑了很多科学家的成长,现在我们的科技发达了,能力也提升了,科研应当反哺期刊,支持期刊社的发展。” 在王晴看来,打造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期刊应该实现分层定位。比如,中文期刊要想国际化,应该用英文期刊走出去,同时办好中文期刊,服务于本土、服务于大众。“一个期刊特别是科技学术期刊应该进行分层定位,针对不同的读者、作者来制定其办刊宗旨和方向,这样各个层次都照顾到了,既有走出国门的,同时也有服务于本土的、服务于基层工作者的,而不是一窝蜂地全部国际化,既浪费资源也达不到目的。”王晴说道。 对于行业期刊未来的发展,秦钠认为,未来学术期刊的走向应该是纸媒与新媒体大融合,是基于大数据时代标准库的建构,以及专业期刊群的抱团发展。通过打造一个个专业期刊群,然后再联合起来形成国内的航空母舰式的大平台。 陈晓峰对此持相同观点:“未来行业期刊一定要往平台式的方向发展,很多期刊都希望自身就能够建成一个平台,但是集群化对期刊平台的建设是有帮助和好处的,这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更多详细内容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月考专题八年级第12单元重点知识检
- 下一篇文章: 规模1个亿长兴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揭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