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电影当年突然断崖式衰落绝对不是
北京中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2.html 近日,曾拍过《西游记》《杀破狼2》的导演郑保瑞 在上《导亦有道》节目时,对港片断崖式的衰退深表痛心。 连连吐槽: 香港电影现在比死还难过 香港电影没有进步是事实 香港电影已经几乎没有了工业 每次拍片都求人帮忙 拍戏片酬很低 变成了兴趣班的存在。 为什么港片当年突然不行了? 今天,口袋君为您独家揭开 这个华语影坛百年影史最值得深思,也最令人唏嘘的复杂谜团。 有一点是肯定的:绝对不是因为九七回归! 01 香港电影断崖式衰落究竟是哪一年 从下表中一目了然。 90年-00年港产片收入(百万港元) 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巅峰期。 港产片本地收入达到了史上最高值:12.4亿港元。 港产片海外收入也达到了巅峰值:18.6亿港元。 也就是说, 香港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弹丸之地,曾创造过一年30亿+港币的电影收入。 年出了什么片,为什么那么强? 因为周星驰的五部作品《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2》票房大爆发,包揽了香港票房前5名。 再来看年的数据。 港产片收入已跌至年的近一半:6.59亿港元。 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遭遇大跌: 从95年的11.6亿,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亿。跌幅高达63%。 因此,香港电影发生断崖式衰落的年份是年。 正如郑保瑞所言, 从年代到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如此风光,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权很容易卖到其他电影市场。 当时,全亚洲都在看港片。 韩国影迷对风华绝代的张国荣痴迷不已。整个华语电影的中心就在香港。 从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到东南亚国家,甚至是美国唐人街。 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金庸小说,以及香港电影。 而在年之后, 整个香港电影本土和海外收入跌跌不休。 年,华语片在香港的票房Top10如下: 幸好有古天乐在。 他是香港电影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整个香港电影票房榜Top10全部被好莱坞攻占。 对比一下: 整个80年代没有一部外语片能拿到香港年度总票房冠军; 90年代,也只有三部外语片拿到。 年上映的《无间道》三部曲成为港片溃败前最后的“回光返照” 从年开始, 没有一部华语片能拿到香港影市年度总票房冠军。 从年到年, 已经连续3年,没有华语片进入年度总票房前10。 一言以蔽之,香港电影真的衰落了! 和许多盛极而衰的事物类似,港片断崖式衰落的原因分为 1)内忧 2)外患 02 外患 好莱坞CG大片+韩国电影的崛起 对于香港电影没落这个话题,经历整个港片黄金期的王晶颇为上心, 先是在《圆桌派》里表示: 香港电影的溃败是因为台湾这个最大买家的崩溃。 之后,他又去知乎上去发表了同样的观点: 口袋君觉得, 王晶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台湾人突然不爱看港片了? 根本原因就是:90年代初,以《终结者2》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好莱坞电脑CG大片彻底兴起。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种。 投资额一下涨到1亿美元以上。全世界人民都爱看这种片 从年起, 好莱坞A级大片的海外票房占比一跃超越北美本土了。 此处,口袋君不得不用专业数据说话: 好莱坞电影的北美票房与海外票房的占比 近40年来,经历了4阶段。 年-年为第一阶段 以《星球大战》《ET外星人》为代表。 6成的票房在北美,4成的票房在海外。 年-年为第二阶段 以《壮志凌云》《回到未来》最为典型。 此时北美与海外的票房已经是5-5开了。 年-年为第三阶段 《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等CG大片崛起 4成的票房在北美,6成的票房在海外。 也正是从这一阶段开始, 香港电影日渐式微,好莱坞商业大片开始通杀全球。 千禧年后,正式进入第四阶段 《阿凡达》《复仇者联盟4》这样的超A级大片, 海外票房要占到70%以上。 现在回头来看, 让香港电影人彻底向好莱坞俯首称臣的大片,正是年上映的卡神鸿篇巨制《泰坦尼克号》,当年在香港狂揽1.28亿港币。 比“港片本土票房王”周星驰《功夫》万港币,多了近一倍。 刘德华甚至还在2年后“恰烂饭”, 拍了一部豆瓣5.7的拙劣致敬作《爱情梦幻号》 自此, 香港电影人意识到席卷全球的荷里活大片是他们无法战胜的! 而于此同时, 千禧年后,韩国电影取消审查制度,朴赞郁的《老男孩》摘得戛纳大奖 韩国电影人士气大振,韩影的浪潮席卷整个亚洲。 今年的奥斯卡上, 奉俊昊的《寄生虫》更是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4项大奖。 完成了华语片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巨大成就。 在好莱坞CG大片和韩国犀利神作的双重夹击下, 香港电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买家台湾市场,以及整个东亚以及东南亚影市。 而此时的内地院线市场还没爆发,碟市则被各种盗版商垄断。 显然光靠这个仅有几百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养不活奢侈的电影工业。 纯港片被时代抛弃了,衰落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03 内忧 顶级人才纷纷外流+内地影市大爆发 如果将商业比作水,那么人才就是鱼。 一旦感受到水的方向有变,领头鱼的嗅觉往往是最敏感的。 成就港片黄金时代的三大巨星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不约而同地在年,选择离开香港,前往好莱坞,分别拍摄了 《尖峰时刻》、《替身杀手》、《致命武器4》 自此,开启了在好莱坞的打拼岁月。 只留“喜剧之王”周星驰一人,像如今的古天乐那样,独木撑起香港电影在90年代末期最后的荣光! 而在年之后, 三大巨星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中国内地。 以《神话》《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式开启了华语商业巨制的新征程。 随着内地影市的票房大爆发, 整个华语电影的权力中心也从香港搬到了北京。 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普通话越来越好,失去港味的合拍片成了绝对主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港片影迷们不能怪罪成龙、李连杰、周润发97回归前远走美国好莱坞,千禧年过后又回中国内地开启新事业的选择。 如果你是他们仨,当时也会这么选。 事实上, 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核武器”,与所在地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 04 本质 经济体量决定电影行业繁荣 从过往的一切经验来看, 只有占据经济高地,才能真正对外输出文化。 香港电影真正的崛起,其实源自上世纪60年代。 那时的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不断流入,文化日益多样,与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出品的武侠片、功夫片以其出色的娱乐性、观赏性风行全亚洲。并催生了嘉禾、思远、嘉宝公司等一系列港片厂牌。 毕竟,当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并未东侵,大部分华人观众对电影的标准还是比较低。 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邵氏电影迅速崛起。 从年成立,到年关停,一共制作了超过部商业电影。 也让香港一度成为仅次于好莱坞的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等影市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电影行业的繁荣自然会产生大导演和名演员这两项稀缺资源。 整个60年代-80年代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每一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大人物。 特别是嘉禾电影公司力捧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成为风靡全球的偶像。 随着李小龙的逝世, 由吴思远力捧的成龙也以喜剧动作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而此时, 邵逸夫一手创立的港星训练班也开花结果: 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杜琪峰、以及后辈古天乐等如今已是香港电影圈的顶梁柱,均受惠于邵氏电影王国的训练班。 可以说, 当时的香港流行文化是整个全球华人圈的绝对高地。 其输出的港片自然成为了香饽饽。 然而,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恒生指数暴跌,港币利率急升。 电影工业本身就是奢侈品,需要大量现金流放着,滚动拍片。 已经日渐式微的香港电影行业,遭遇金融危机,更加雪上加霜。 要知道, 在香港没有回归之前,GDP总额一度能占据整个中国的18%。 几百万人口的弹丸之地,产生的经济总量,竟然能抵得上十几亿人口大陆的近1/5,自然能占据文化高地。 随着内地的经济实力近20年的腾飞 年,上海的GDP超越香港,成为首个超越HK的内地城市。 年,北京GDP超香港 年,深圳GDP超香港。 位列第五的广州、和第六的重庆正虎视眈眈。 [视频]至年全国前十名城市GDP变化 曾经闪耀香江的东方好莱坞,真的日暮西山了。 ▼ 仔细回顾过去60年的香港电影兴衰史,邵逸夫绝对是老佛爷般的存在 他一手创立的邵氏电影公司,以及港星训练班,铸就了香港电影繁荣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根本。 溯本清源,邵逸夫年出生于上海。 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上海局势不稳,由他一手创立的“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这也是邵氏电影公司的前身。 年前后,由于战乱,不少上海的大亨,娱乐界名人纷纷移居海外。 在6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起飞后,诸多业界大佬也同样来自于上海。 圈子里不说上海话,根本没人理睬你。 王家卫最早住老西门、汪明荃是崇明人、吴彦祖父母都是上海人、Angelababy则从小在上海七浦路长大。 [视频]Angelababy说上海话 因此, 整个香港电影行业的繁荣,追根溯源,就是将整个上海30-40年代电影工业和人才搬到了HK。 正如王晶所言, 香港电影的繁荣是“非正常”的。 与其纠结 为什么香港电影当年突然断崖式衰落? 不如提问 是什么因素激发了港片从60年代-90年代的辉煌? 当这些因素一一消散时, 香港电影无非回到了她应该在的位置。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港片已死、经典永存 投票时间 近期真心话影评 ▼收购皮克斯才成就了迪士尼如今的霸业▼ ??喜欢这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8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润发戏里江湖戏外人生,ldquo永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