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6日刊

总第期

来源:影视风向标

1月24日下午,"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线举行,饶曙光、章柏青、仲呈祥、胡智锋、张卫、赵卫防、尹鸿等20多位中国电影评论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和媒体主编围绕着会议主题各抒己见。

受疫情影响,这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第一次以在线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研讨会,也是首次通过B站在网上同步直播,近位影视传媒高校的学生和多家媒体的记者进入网络会议室在线旁听。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研究员赵卫防主持。

赵卫防表示,40年前的年1月24日,钟惦棐先生等学界前辈创立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40年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随着电影的生态变化砥砺前行,在引领中国电影评论发展和繁荣,建设电影强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创作生态和批评生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专业电影批评需要被重新认知,专业电影批评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表达和传播等问题,需要我们再探讨。”

本次研讨会分为开幕致辞、研讨和小结三个单元,26位中国电影评论界的知名学者专家和媒体主编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限于文章篇幅,以下为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观点精选。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研究员)

新媒体时代专业影评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三个关键词:实践、专业和桥梁。

电影理论批评的有效性和话语权,也在电影实践当中得到验证;专业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电影理论批评发展最核心的元素;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电影理论批评要成为电影管理者和电影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合力推进电影强国的建设。

电影评论的表达一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以专业性,以信达雅来安身立命,来有效地传播自己的观点,来有效地发挥出电影批评主流的建设性的声音。

章柏青(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这十年来,我们的专业影评成绩显著。第一,与之前相比,我们的专业电影批评从局限于政治评论和社会评论中走岀来,有了更大的电影批评观。

第二,这十多年以来,我们在总结中国电影发展中自己的电影理论模式,在中西方电影理论的对比,在研究中国电影理论在世界电影理论中的位置,以及在建立自己电影美学,发扬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继承中国电影的民族传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三,进入新媒体时代,我们电影评论在形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影创作和评论相互依存,专业的电影理论评论会启发电影创作,也会对电影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专业影评要和拥有广泛社会反响的网络影评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二者各取所长。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新媒体时代,电影评论的途径和方式会多样化,会更加现代化,但是评论的宗旨,我们的信仰是不能变的。

电影界也提出了要有一种共同体美学来分析我们的电影。我觉得这就很值得我们肯定,也很值得我们研究。

电影评论一是要尊重艺术规律,二是要尊重艺术创作,要尊重艺术家,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要继承钟老留下来的中国电影评论的优秀传统和评论精神。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觉得未来的中国电影评论核心的有三点:

第一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的旗帜。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去建构中国电影评论独特的话锋。

第二,要强调高质量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电影评论的数量可以说是太丰富了,但是高质量的、优秀的电影批评作品,像可以引发持续影响的标杆性的大作,还是相对比较少。

第三,要强调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努力培育新的土壤,培养新的创作和文化。培育新的创作就是新的实践,培育新的文化,就是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做出新的贡献。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新的时代环境中电影评论要接受三方面考验:第一是受众的考验,第二是接受创作的考验,第三是接受时代发展的考验。怎么让电影评论经受住以上三个考验?

第一,专业理性的评论。所有的理性一定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没有专业基础其实是理性不了的。

第二,要尊重评论的独立性。评论不是没有利益诉求,但是所有的利益诉求不能影响你的评论,我们才能够更好。

第三,要增强电影评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这些年来,应该说评论还是起很重要的作用,推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评论把看起来很文艺的电影最后变成了大众电影,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要淬炼我们专业影评的品格,需同时考虑下面四种要素:

首先,专业影评需要认真研究和评论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应当成为贯通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使者,这是专业影评的基本任务。

第二,影评人应当不断地更新社会观念和电影艺术观念,探讨社会观念更新与电影观念更新之间的连接点,不能固步自封。

第三,影评人要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四,专业影评应当继续运用传统媒体去传播,但是同时也应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去争取或者赢得更大、更宽阔的空间,争取更好的传播效果。

陆红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专业影评对大众影评的影响,似乎随着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出现了弱化的现象。如果不去适应它,专业影评很难再去发挥它对大众影评的引领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重新认识专业影评的价值,重拾信心。第二,要在坚持我们专业身份,专业立场,专业精神的前提之下,自身也要求变,在求变中去获得对大众影评的引领。

第三,要依靠和发挥我们集体性的力量,一方面想方设法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专业影评的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平台下,每年搞一些品牌活动,比如大众影评的评奖活动,大量团结和吸收在新媒体平台上大众影评有影响的作者。

张颐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今天的电影世界,与四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电影评论也在经历着大变化,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是要重新去观察专业影评,是不是可以找到新的切入点,让专业影评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第二,我们需要和观众去转化,把我们的批评理论,把我们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可供社会,可供观众,或者可供大众影评对话的空间。

第三,谋互动。钟老他们一开始就介入到对电影第一线的评判和谈论中,对很多电影业或者电影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思考和关切。因此,我们要谋求和社会的互动。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我想就“数字人文视野下的电影评论发展”这个题目谈几点思考:

第一,数字人文与技术的连接。作为概念与方法,数字人文的概念与外延具有无限的广大,它在评论中同样可以映射不同的光谱。

第二,坚持创新,采取批评、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是新媒体下影评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第三,需要看到技术每一步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弊端。结果量化,技术网络的思维是不是可能削弱了评论的人文性、精神性?甚至削减了评论者的职业伦理,削减了评论者的主体性、引领性,这些值得重视,值得深入的思考。

周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回想四十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所聚焦的电影艺术的专业评论,专业性包括以下五点展开:

首先,要有学理性,专业性是学理性,要有理论的支撑,理论的素养,还需要宏大的关照。

第二,专业性必须有历史关照。影评必须以电影事业发展的脉络作为批评。

第三,专业性体现在由以上两点凝结成的逻辑性。影评的逻辑性,评论出发点是要有根基的,有它的价值观立足点,同时又有一种阐释性的逻辑,层层递进而来构成影评判断电影现象,同时提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认知。

第四,表现在一种评判对象的针对性。钟惦棐先生提到的要针对影片。回归具体的作品才能呈现出你的史论,理论逻辑的价值,而不是一套所谓成型的空洞理论。

第五,专业性还有一个尺度,就是要深入浅出,专业性的目标不是只给少数人所看的评论,要兼顾理论整体的视野,也就是专业人士理解电影,但是更需要针对最广大的观众。

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从新媒体、融媒体的角度思考专业影评非常有意义,我有三个方面的观点:

首先,要强调专业性。从本质上讲专业影评的专业性还是明确不变的,那就是贴着电影规律言说,这是影评专业性的根本。

第二,作者性。我想套用作者电影和电影作者的概念,提出一个概念叫影评作者和作者影评,影评强调个人化的风格。

第三,在场性。强调的是影评的现场立场,让专业影评有效抵达中国电影的现场,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助力于问题的解决。

最后还有个建议,咱们学会能否开展优秀影评的推荐,甚至举办年度盛典,做出示范和引领?

陈犀禾(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新时期电影推动和发展,是和电影批评深入的介入分不开的。当时很著名的一个口号就是电影语言现代化,当然那个电影语言当时还是比较明确的,更多的是指电影的形式,电影的叙事手段,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后来慢慢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关于电影产业化的研究和批评话语,当时慢慢地上升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很多电影票房是不是成功,也往往成为电影批评本身的重要标准。

随着电影强国目标的提出,电影批评中出现国家化的趋势,关于电影批评中国家的价值,国家的形象,社会发展和电影配合的关系,仍然会成为电影批评很重要的指标。

钟大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评在坚持人文导向的前提下,有几点特别应该注意:一是要相对独立于商业宣传或其他一些非专业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个体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动。

二是要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影片的理解,对于电影的认识。影评和学术批评之间的交流已经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的必然了。

李建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今年我们研究了一些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整体性,而且都是真真切切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说电影共同体美学,电影想象力消费,电影和新媒介、新技术的关联,这些问题严格地讲我们以前也研究过,但是今年的研究更加专注、集中、深入、透彻,而且形成了一种研究的合力。

盘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我认为专业影评的专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专业影评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这是专业影评与大众影评的本质区别。

其次,专业影评应该具有历史视野,也就是说能够将一部影片或某种电影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进行评价,而不是仅仅就一部影片而谈影片,就某种现象而谈现象。

第三,影评的专业性还表现在要能够与当下的创作和产业实践相结合,为影视创作和产业把脉、治病,并且与其互动,对其产生影响。

陈旭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

"人人都是批评家的时代,我们还能做什么?"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批评家登高一呼,万众云集的轰动效应过去了。我们的影评也正在失去轰动效应。

"在新口碑时代,我们其实功不可没"。我在很多地方提出一个“新口碑时代”的术语,我们现在其实已经走过了最早开始的口碑和票房严重不一致的时代。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与批评是什么关系?"我觉得理论和批评是不一样的,理论是一种体系的构建,但批评是一种实践,是理论的具体运用。评论者要有一种架构中国电影理论学派的主体性,是主动的同化和顺应,而不是对西方理论的生吞活剥。

范志忠(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媒体时代影评的专业性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影评应该是有组织化的影评。在新媒体时代下,专业影评跟活跃在新媒体大众化的影评相比,其特色就在于我们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可以通过这样组织的平台很好地实现跟编剧、制作人等进行一种集体智慧的碰撞。

第二,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要达到专业影评大众化的传播,如果还仅仅是在传统学术杂志和媒体上发布的话,客观上会有一个滞后性。

新媒体时代的专业性还要注意简短性,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用短小精悍的话语,像陈旭光教授所说的感悟式的话语,可能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第三,要强调我们的规范性。互联网时代由于资本力量的绑架,很多的影评被水军绑架了,这时就需要专业影评通过及时性、简短性以及规范性上做出回应。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研究员)

第一个观察是表现上的视觉性。新媒体时代的影评要增加评论的表现力,增加吸引力、亲和力,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性,就需要进行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组合思考和设计,做到真正的图文并茂。

第二个观察是个性化的短语表达。个性化在任何时代都是优秀评论者的特征。个性化短句有利于提高作者在互联网上的辨识度,也更有利于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并形成影响力。

无论什么样的时代,专业影评都需要体现专业性。无论你的影评是不是个性化,是不是使用了短句,如果没有评论标准也就无所谓影评。

我认为一篇专业影评所呈现的专业性,可能至少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或者其中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是历史的眼光;第二是全球化的当代视野;第三是未来角度下的回望和审视。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

影评就是观众的向导,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既然是向导我们就应该坚守一些东西,这种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电影评论都是不能改变的。一个是理性的对影片的价值判断,第二在对影片进行理论价值判断的时候,如何建构普通大众他们对历史和美学方面的考虑。

我的第二个词是清醒。影评的复杂性在于,我们的影评随着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主体观众和主流观众,他们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以及时代性和媒介方式都带来了批评的话语方式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时代性。

第三个词是勇敢。今天很多的影评被消费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资本和操控资本的力量在去影评的专业化,这种力量是我们无法改变,但又必须要有勇气面对的。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我认为影评可分成三个类型:精英影评、大众影评和媒介影评。我们报纸上发的这些可能就应该称之为媒介影评。

媒介影评我觉得它是在精英影评和大众影评之间,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影评越来越繁荣,而且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对于我们报纸来说,能给我们写影评的作者并没有很多,因为互联网上很多作者的影评我们没法发。而很多精英的评论又太学术化了,我们发出来可能也不会有太多读者。

新媒体下的影评,要打破大众影评和精英影评之间的这堵墙。精英影评能不能向大众方面贴近一些?大众影评则需要再向专业性靠拢一点,这种破界恰恰是我们的媒介影评。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影评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公正,在没有绝对权威的评价体系下,客观公正就应该是评价的标准。

好的电影就是要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