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一)名称来历:“潞州”是长治市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历经唐宋元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潞”古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古籍中有多处记载。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中记载“潞”:“冀州浸也,上党有潞县。从水路声。”在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注中有记载“今山西潞安府潞城县县东北四十里有故潞城、汉县葢治此。春秋宣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皃归。前志曰。潞县、故潞子国也。按潞国以水得名。”据《元和志》卷15:“州得名,因潞子之国。”而“州”字在古代是行政区划单位。“州”字从“川”,“川”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如黄河、长江、淮河等;“丶”字音义同“主”,意为“入住”、“进驻”。“川”与“丶”联合起来表示“住到河边”(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住在水中”(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而潞州这个地名始置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前年),以境内潞水(今浊漳河)而命名。(二)历史沿革:北周宣政元年(年),分上党郡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其地属潞州。隋文帝开皇三年(年)改郡为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复改州为郡,郡治移至今长治市内。唐为潞州,隶河东道。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铜堤、乡县、襄垣、涉县。宋崇宁三年(年)改潞州为隆德,不久即改为隆德府。金称潞州。元初复称为隆德府,太宗三年()停用府名,仍称潞州,隶晋宁路、河东山西道政廉访司,属“中书省”。明嘉靖八年二月(年)升潞州为潞安府,治所在长治县,即今山西省长治市。年6月1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87号),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原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潞州区的行政区域,潞州区人民政府驻太行东街街道太行东街66号。同年11月23日,长治市潞州区正式挂牌成立。(三)地域文化:1、人文文化:潞州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山川河流因为诗家而存在,诗家因为山川河流而流传,《潞安诗抄》为潞州增添一抹光彩。(1)、《潞安诗抄》:一提起《潞安诗抄》,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起程旭清先生,程旭清先生的家族是明清两代上党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官宦,家学渊源,承续了三百年。这样显赫的家族在长治也只有栗家和暴家可以比拟。《潞安诗钞》是一部集潞安一方乡土诗人的诗集,诗人之4多,所跨年代之长,可谓长治之最,开辟了纯长治乡土诗人群体诗集的先河,是研究上党文化历史与地方文化、诗词、文学、史志、民俗、人物等研究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巨著。《潞安诗钞》中有大量的诗篇是描写雄山、五龙山和佛耳山的,当然还有陶清河。如果把有关三座山一条河的诗篇全部抽掉,《潞安诗钞》将是残缺的,变得不复完全。山川河流因为诗家而存在,诗家因为山川河流而流传,这本身就是相得而彰的风雅荟萃。《潞安诗抄》有两次刻本,一次是道光己亥年(年)新刻,一次是民国癸亥年(年)补刻,由清人程之玿汇辑,常煜纂订。跨越明清两代,收录多年位诗人共首诗作。作者全是长治本土诗人,有明沈王及后裔近二十人,进士举人上百人,也不乏布衣百工、侠客隐者、仙鬼释道。可谓搜罗宏富,包罗万象。本书最大特色是以诗存人,以人存诗,诗人均附传记,不仅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可助其观人论世,则潞之诗既谓潞之史。如此一本集文学性和人物志的鸿篇巨制,在日军侵占长治后失传。几代长治人欲一睹真容,但最终只见书名。程之玿后人自上党程氏族谱《乘余录》得知这部诗集,从未放弃对这本书的寻找,最终三赴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回此书。经中华书局三年多的整理、补缺,终于整理成为一套8册完整的稀世珍本。5月24日,长治市文联、作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代长治人期盼的《潞安诗钞》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里需要说到的就是长治旭源家居城经理程旭清先生,历经数年时间,多方寻求,自费影印出版。《潞安诗钞》失而复得。为《潞安诗抄》编校出版付出辛勤汗水!(2)、“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这是明代诗人谢榛的诗句。潞州溪涧众多,流向不一,大多数都汇入浊漳河,穿越多个县区,东下太行,漳河这条天脊上的河流,历经所有王朝兴衰,从远古一直流淌到今天,与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漳河,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温而不可制约。公元8年(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均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漳卫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余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清漳河有东源和西源二个源头。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浊漳河南源又名潞水,位于长子县发鸠山。发鸠山是著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的西山,也是神话人物共工所撞的“不周山”。《山海经·北山经》:“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浊漳河西源,又称铜鞮水,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村附近。漳源村原名六口,宋太宗“下河东”时,开辟太行道曾过此,认为此名对行军不利,改为“交口”,后因系浊漳河一源头改今名。清代吴琠有《漳河源头》诗:“漳河源头何处寻?古碑残墅碧云深。一溪瀑翠清如醴,万里飞声势若骎。客路无尘朝帝国,乡山有径到灵岑,携来共羡登临事,谁识当年老子心?”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其变迁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2、物产:潞州是名产之乡。毛主席曾说此地“有鱼有肉”,实际上就是物产丰饶。中国四大名绸之一的潞绸曾经“衣天下”、“遍宇内”;民谚又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一熟天下贱”的潞麻;潞墨光华名闻遐迩,“万里荫城”的美誉飘洋过海…潞绸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特色传统丝织品。从隋朝起,潞绸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长治等地兴盛已久,并在当时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力。丝绸之路是西方了解丝绸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通道,据《山西通志》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阿拉伯地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说明山西当时的缫丝、织绸技术已相当成熟与发达。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和赋税的大宗来源,盛极一时,作为皇室贡品,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士庶皆得为衣”,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间,。据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长治有织机台,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潞绸”名扬四海,与“杭缎”、“蜀锦”齐名。清代也是潞绸长足发展的阶段,据史书记载,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匹。潞绸品种丰富多彩,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花色,规格分大绸、小绸两种。传统潞绸手感厚实、结实耐用,出土实物的组织结构均为三枚斜纹地和纬六枚斜纹提花,辅以刺绣、手绘等。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腐朽的封建政权和官僚制度阻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的横征暴敛以及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广大机户不堪其苦,怒而“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赔累账簿,欲赴京陈告,艰于路费,中道而阻”,终使潞绸行业一蹶不振。光绪八年,经中丞张之洞专折秦请,长治停额供之例,从此潞绸便销声匿迹了。潞酒潞酒是山西省的传统名酒,因产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而得名,已有多年的历史。《山西通志》列“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述,可见潞酒与汾酒在我国古代已驰名四海。相传唐景龙元年(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潞州各县酿酒业很发达,有近五十座烧酒坊。唐玄宗即位后,视潞州为发迹之地,开元十一年到二十年(-年)9年间先后登太行山来潞州,以“宴父老”。当地的官员将潞酒作为贡品献上筵席,有诗形容当时的酒宴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他还两次免征潞州租税共8年,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纵酒之风炽盛,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一壶潞酒半里香,入口绵绵永难忘”。潞酒以其透明清香、绵软味长而著称。到了宋朝徽宗年间,潞酒已行销于太行山一带,潞州很自然成了潞酒生产的集散中心。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冀城到晋南,曾有“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诗。可见潞酒在晋、冀、鲁、豫等省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潞酒还源源不断地运往京都汴梁(今开封)。到了明末清初,潞酒甚至远销于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故民谚曰:“上党潞酒,天下少有。”潞州是历史上着名的酿酒之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里有“潞州有珍珠红酒”的记载。清代的《清两般秋雨庵》说:“……此外不得不推山西之汾酒、潞酒,然禀性刚烈,弱者恿焉,故南人勿尚也”。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里有:“山西潞安酒”的记载。《山西通志》有“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潞酒以潞州当地优质高粱为原料,用优质大麦、小红豆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其工艺为地缸分离,适温发酵,清蒸续渣,经分段接酒,贮存老熟,勾兑出厂等精酿而成。在操作上把握“稳、准、细、净、冷、热、潮、燥”等要诀,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该酒质量和产量都达到很高水平。潞酒无色透明、清香醇正、绵软醇厚、余香较长。最独特之处在于有浓厚的梨花香气。此酒系清香型大曲酒,酒度为60度、57度、53度、5l度几种规格。注册商标为“上党门”“潞”牌。瓶型有圆柱形无色玻璃瓶,以及不同造型陶瓷瓶等。容量有毫升、毫升、毫升等规格。潞麻潞麻又叫大麻,产于晋东南城区的上党盆地。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在这里置上党郡,北周宣政元年(年)废上党郡,改置潞州,潞麻因此而得名。潞麻原系野生植物,至夏代时,人类对麻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剥麻皮,合股制绳,用于生产和生活。随后,又用麻皮织布制衣,以代替兽皮。当时人类只是对自然生长的麻有所利用,经过数百年的生产实践,古上党人民对麻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掌握了麻皮的生长规律和性质,由过去的自然生产,逐渐大批引入田间种植。后来,为提高麻皮的产量和质量,又逐步总结出一套种、沤、晒、剥的方法,使潞麻的生产和利用发展到一定规模。据《潞安府志》载:当地农民“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早在唐朝前后,潞麻生产已冠于东方,行销四海,被誉为“一熟天下贱”。潞墨潞墨历史由来已久,且与多位历史名人有关,这也增加了潞墨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色彩。隋唐时代,制墨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产地以潞州为主。宋代学者苏易在所撰《文房四谱》中记载:“上党松心为之尤佳,突之末者为上。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对潞墨精心研制。相传,唐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上叱之。即呼“万岁”,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龙宾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赐掌文官。“明代学者王象晋在《群芳谱》记载,李隆基以芙蓉花汁调粉,作御墨,曰‘龙香剂’,历代宫廷御墨均称为‘龙香墨’。其登基后特把潞州生产的松烟墨作为赐品奖赏文士墨客。唐时,潞墨有“千金易得、一墨难求”的美誉。”唐代诗仙李白得到地方官吏张司马赠送的潞墨后,随即挥毫泼墨写下名篇《酬张司马赠墨》盛赞潞墨。潞墨历史已逾千年,历经兴起、衰落、失传。潞墨传承人李云步经潜心研究,多年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依照古法,经过无数次的研制,终于使潞墨再现于世。荫城铁托长治县雄山脚下的荫城镇,因历史上生产的铁货曾远销俄罗斯、日本、朝鲜、尼泊尔、不丹等十多个国家,而有“万里荫城”之美誉。据史料记载,荫城镇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简单的铁业生产,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生产的铁货从各种兵器到生产生活用具多达大类,共多个品种。当时以荫城镇为中心的周围上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铁炉,户户有打铁,铁炉作坊星罗棋布,风箱声、锤击声昼夜不断。镇内常驻有九大客商,即:关东客、口外客、西府客、西南客、两广客、京客、山东客、河南客、上府客。各地客商在荫城镇开设的铁器栈铺60多家,荫城人在全国开设的铁货店铺也有30多家。荫城街的留人店、旅馆上百个,镇中的一条街至今仍叫馆街。当时口外铁货运输主要靠骆驼驮运,故而“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的歌谣至今流传。铁货年交易额最高时达一千多万两白银,因此有“日进斗金”的说法。荫城铁货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品质优良,工艺精湛。3、建筑: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国内现存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绝大多数都在山西。而在山西省内,这些古建筑又大多聚集在一处,这便是令人惊叹的潞州地区。上党门上党门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公元年至年),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隋代上党郡单指今长治。“上党”一词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上党门的门楼海拔1米,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唐朝景龙元年(公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存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潞安府衙潞安府衙,是明代府衙殿宇古建筑,位于长治市内西南,潞安府衙坐北朝南,现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府衙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年),元泰定二年(年)毁于兵火。重建公廨厅堂等。明洪武三年(年)重建上党门门庭。洪武三十一年(年)增建右侧钟楼。成化七年(年)增建左侧鼓楼。弘治三年(年)重修。年再次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阁楼,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东侧钟楼——曰风驰,西侧鼓楼——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钟鼓楼斗栱密致,脊兽华丽,与门庭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古建筑。潞州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前有神道,南北向中轴线长米,三院占地平方米。中轴线主要有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等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主要祭祀城隍神。一年四季不断有名家书画展出;献亭两只大铜香炉。花纹斑烂,铸造精美,为世罕见;中院大殿,高大宽敞,四壁绘画清秀生动。中间是近几年新塑的炎帝坐像,形象逼真,高大威武。庙的后院,才是城隆爷的宫殿。正殿塑有彩色城隍像,还有城隍奶奶,以及城隍爷的部属塑像。塑像高大,布局合理,是国内现存府、县两级城隍庙内所没有的。城隍庙如今已成为长治一景。每逢国内外贵客嘉宾光临,都要到此一游,以饱眼福。年06月25日,潞安府城隍庙作为元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4、军事战略地位:潞州位于太行之脊,据高设险,形势险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严遂成所作《三垂冈》一诗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写的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五代的一次典型战役。却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三垂冈之战,使李存勖最终占有上党,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此役是长途奔袭,以隐蔽奇袭取胜。毛泽东一生用兵如神,奇谋妙算,远逾古人。他饱览古代典籍,对三垂冈之战的史事烂熟于心。挥笔书写《三垂冈》诗,也说明了他对这次奇战颇为欣赏。也体现了潞州的军事地位。5、神话传说:潞州又是中国神话的故乡,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中国创世神话传说就发生在这个地区,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地名与遗址、密集的祭祀炎帝陵庙碑碣和炎帝神农传说证明了这个地区是炎帝神农文化的密集区,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深厚。(四)历史故事1、秦琼卖马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2、潞州:李隆基发迹之地李隆基和长治的渊源始于公元年(景龙元年)四月,当时22岁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任潞州(今长治)别驾(相当于行政副手),开始了在长治近三年的生活。其实作为皇族,到地方任职其实就是被贬,当时和李隆基一起出京到地方的还有他的两个兄弟李隆范和李隆业,李隆范到陇州(今陕西陇县)任别驾,李隆业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别驾。但李隆基并没有颓废气馁,在潞州期间他多方招揽人才、积蓄力量,显示出杰出的政治才能,他返京后的左膀右臂王毛仲、李宜德就是在潞州发现和培植的。据记载李隆基在潞州“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理政之余,李隆基修造了一所府第,府内建有“德风亭”(旧址在今长治市府上街),取意于《论语》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据记载在民国时”德风亭“还有保留,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毁于战火,现如今”德风亭“旧址已是长治繁华商业区,也许旧址旁的一座”德风宾馆“能让人们遥想当年李隆基与潞州名士、幕僚、在这里赏景赋诗、评论国事。李隆基来潞州是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新的里程碑。在潞州生活近三年后,李隆基回到长安,之后以皇侄身份起事,诛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了他的父亲睿宗,同时也为自己当皇帝打通了道路。三年后,李隆基顺理成章地即帝位,开创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作为自己的发迹之地,当上皇帝的李隆基对潞州念念不忘,先后三次回到潞州,为潞州百姓免除赋税,赏赐财物,潞州百姓自然对他感恩戴德,修建了多处玄宗庙以示感谢和敬仰,直到现在长治的一些村上还有玄宗庙存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1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