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焕平先生潜心新作,

“经多位收藏圈高手修改,

可以引领收藏行业发展。”

特予刊发,以飨读着。

全力盛世收藏

成就高贵人生

所有的人,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首先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也就是吃住问题。由于人类属于群居动物,所以这个问题解决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比别人高贵起来?自己有权,但仅仅权倾一时,不能长久,也不能像古代皇帝搞世袭(中国古代官本位的形成与世袭有关),所以说有权不能让自己高贵,更别谈做官有极大的风险;光有钱,没有文化内涵,会被人说成土豪,所以说有钱也不能让自己高贵起来;你有文化,满腹经纶,但穷得像孔乙己一样,也没人瞧得起。帝王将相不仅生前不计工本地制造和拥有各种奢侈品,而且死后还要带入墓葬之中,以便在阴间享用(这是中国盗墓不绝的根本原因)。综观古今中外,为了让自己高贵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件东西,那就是必须拥有奢侈品。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珠光宝气的女人,出现在众人面前,就算她是文盲,也会引起众人侧目。而且奢侈品或“古玩”可以传之后代,赋予文化内涵,变成传承有序的故事,行业內称之“有玩头”、“好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称之“古玩商”,对不投自已脾气的“古玩商”称之“不好玩”。

乾隆铜鎏金六世班禅坐像

可以这样讲,一个“玩”字,点破了这个行业的天机,所以古人对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有所规劝:“请勿玩物丧志!”家住康乐小区资深的收藏石雕的老马讲:“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喜欢古玩?因为中国古代是集权专制体制,知识分子必须远离政治才会安全。但对于有家国情怀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儒生来讲,让他们‘莫谈国事’是多么的痛苦。这些儒生的能量如何消耗呢?退而求其次玩起了金石和经学,是必然的选择,如乾嘉之际兴起的扬州学派,就是以阮元为首的全国一百多位顶尖学者组成的以金石彝器和经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皇帝老爷也乐见他们‘皓首穷经’,其中大多的儒生就以古玩为研究对象,以消磨时光。”《心经》讲:“色即是空。”如果这样讲,谈论任何的奢侈品都是毫无意义的。但《心经》又讲:“空即是色。”这就是说,人要落地生根,要讲究实际,不能陷入顽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很有意义的。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莫泊桑的名篇《项链》。

路瓦栽夫人是一位漂亮的女子,而路瓦栽本人却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夫人虽然地位低下,但她有强烈的虚荣心,整天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钻石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夫人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回来时,竟然发现借来的钻石项链丢失了。她和丈夫只好瞒着好友,花法郎悄悄地按揭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归还朋友。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夫人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10年后,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钻石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已。《项链》通过主角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奢侈品的确是高贵之人的标志物,但也说明了人类为了追求奢侈品而至疯狂确是人性使然。那么什么是奢侈品呢?

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叫奢侈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通过奢侈品的定义可见,奢侈品的内涵是必须具有艺术性,奢侈品就是艺术品,而且是高端艺术品。拥有奢侈品,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而且要拥有巨额财富(主要是金钱),才能购卖得起。由此可见,拥有奢侈品是人群中一小撮人才玩得起的游戏。民间老百姓拥有高档的艺术品,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才会发生。如王朝更迭、大规模战争后等极端情况才会发生。和平时期,人生只有通过赚钱竞赛才行,如现在的马云和王健林等人的收藏。中国人更是走向极端,对小孩从小就加紧培养,谓之不能输到起跑线上。那么什么是艺术品呢?

乾隆洋彩轧道描金松石绿地开光御题诗茶壶

艺术品是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结晶。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流通于艺术市场,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是,它也具备普通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上,它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为目的的。因此,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大。人类喜欢艺术品,是活在精神世界之中的表现,这是人类区分动物的重大标志。艺术品分为很多类:古籍善本、金石、书画、陶瓷、玉器、珠宝、紫砂、奇石、古家具、木雕等等。本文仅以书画和陶瓷为例进行阐述。

书画中的国画在古代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黏土和高岭土等。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黏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所以有人称陶瓷是火的艺术,中国的外国名字China本意就是瓷器,中国瓷器因是中国古代大宗商品而名播天下。

乾隆粉青釉浅浮雕夔龙纹如意耳葫芦尊

中国传统瓷器与字画是同生孪生兄弟,但就因瓷器的影响力以及世人的认同感相对较强,它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的遭遇要远好于传统字画。另外,艺术品交易价格在短时间内具有相对垄断性,主要是由其原始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而表现出的稀缺性所致。这些年,中国书画和瓷器在香港和海外拍卖市场屡创新高,这就有力说明了世界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肯定。

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只是影响其价格的因素之一,艺术品价格还受各种非价值因素影响。因此艺术品交易价格从长期来讲依然仍呈动态起伏状态,其交易通俗地可归结为买家“想不想买?想出多少钱买?”以及卖家“愿以什么价钱出手?”“一切都是买家说了算”的随行就市便成了艺术品交易的最显著特征。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出现,就是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情况。有人为了拥有奢侈品,穷尽一生自己所有的金钱,来达到拥有的目的,结果等自已有困难想变卖这些高档的奢侈品时,难以出售变现。所以说,奢侈品或艺术品交易周期长是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沉淀资金的蓄水池,对防止货币恶意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无疑是收藏家对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末世要修行”是保值人生的古训。这句话的意思是乱世的时候物价飞涨,黄金是硬通货,质硬,好保管,能保值;而古董保管起来难,而且很多都是孤品,损坏后就没有了,保管的力度很大,所以在乱世很多人更愿意把收藏品提前兑换为黄金等硬通货。而在太平盛世,经济发展,社会起步,收藏品的肯定会升值,因此盛世收藏有保值升值的空间。古训是生财保值的应对策略,浅显易懂,言简意明。古训未句是指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灭的周期,人类社会也会有走到尽头的非常态之时,到那时修行是最大的事。目前,祖国经历了70多年的承平,我们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正是我们搞收藏的大好时光,也是中国历史上搞收藏的黄金时代,而且我们还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全民搞收藏的伟大时代。去年到来的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收藏界受到的冲击不小。但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收藏的春天爆发性增长一定会到来。有专家预估,中国收藏家的收藏量十分惊人,案值有上百万亿元之多,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一旦激活收藏市场,进行艺术品金融化,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古代没有古字画和古代艺术品的家庭一定不是旧家,未来没有古代艺术品的家庭一定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出门不佩带珠宝项链的女人绝不是贵妇人,不佩带高档玉器的男仕决不是成功人士,因为中国传统是君子比德于玉。

白玉、黄玉、白玉带沁乾隆御题诗扳指

人到晚年,最亲的人是谁?可能很多人会说,应该是老伴儿,毕竟有句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儿”,只有老了才知道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毕竟“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老伴未必能陪彼此到生命的最后,这大概是爱情里最无奈的一件事了。也可能会有人说,最亲的人应该是子女。其实也不是,子女终将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尽管他们很孝顺,在他们生存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你怎么忍心成为他们的负担?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依赖他人终究居无定所。所以人到晚年,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陪自己到生命的终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颗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来,杨绛先生的思想是高度独立的,她认为每个人活着,都应该在精神上依赖自己,哪怕渐渐老了,身边亲近的人都不在了,也一定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让自己有所期待的活着。收藏家穷尽一生收藏的古代艺术品,可以这样讲,是陪伴他一生最好的伙伴,最好的精神寄托,有人称自己的收藏品就是自己的儿子,其实比自己的儿子还亲,他们在赏玩时产生的愉悦感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上面已经介绍,古代从事收藏,或购买奢侈品的人都是贵族,平民百姓整天忙于生计,不会也不可能从事收藏活动。中国改革开放后,广大老百姓参与其中,是中国收藏历史上的首次现象,也是未来收藏大众化的大趋势,奢侈品不再是贵族的专利。由于收藏行业有很多潜规则,参与其中的平民并不清楚这些规矩,这是导致中国收藏出现乱象环生的根本原因。如今热衷于收藏的人非常多,但绝大多数属于“随便玩玩”、尚未“入门”的收藏爱好者。那么,如今收藏爱好者分哪几类呢?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

1、娱乐型收藏家——收藏发轫的最初源头

他们把收藏古玩当作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点余钱便去“找乐儿”的收藏迷,常逛古玩市场,看见自己喜欢的古代工艺品而又力所能及就买下来,如此日积月累,家里摆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玩意儿;为了加深对这些藏品的理解,不时翻阅有关的历史书、工具书,并不断与藏友交流切磋,可谓其乐无穷。他们没想通过收藏发财,一般也发不了大财,最多保值而已。

2、学者型收藏家——收藏的升华

他们是为了研究某一段历史、某一类古代艺术品而收藏实物标本,以有限的财力为自己规定一个收藏范围:凡与自己的研究专题有关的藏品,就是别人不要的“破烂儿”他也乐意收藏,逐渐形成系列藏品,在对比研究中求得真知,争取有所发现而成为某一类古董的收藏鉴赏家。此类收藏家通常发不了财,但其藏品可以保值,他们的“富有”主要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们是典型的“精神贵族”。

3、古董商兼收藏家——收藏市场的动力

这种人在市场上选购古董时手疾眼快、出手大方,很像是个有经验的收藏家。但他们以转手赚钱为目的,属于古董商而不是收藏家。收藏家与古董商的区别在于:收藏家视珍贵藏品如生命,只要是到了他手里的宝贝,你即使给他以十倍的利润他也不会转让出售;而古董商“买进”就是为了“卖出”,只要能获利就愿意出手。因此,他们过手的古物虽然很多,但由于好东西被人拣走,其“存货”却往往都是垃圾。在当前中国的收藏大军中,这类人占极大多数。

乾隆昌化鸡血石苍龙教子钮宝玺「敬胜怠」

4、投资型收藏家——把收藏引入歧途

他们有经济实力,把收藏古董当作投资手段,像许多人投资于股票或房地产一样,为了保值、增值——发财而玩收藏。他们喜欢选购高档精美的完整的肯定能够保值并可能大大增值的古玩商品,他们的原则是“少而精”,买一件是一件,件件都能“摆得出去”、“能参加拍卖会”。古瓷鉴定专家钱伟鹏说:“古今中外喜欢购买艺术品的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二是能增值保值。没有第三个原因。”投资古董收藏的增值潜力很大,有时比投资股票、房地产的获利还要高,但都是讲长期投资效益;通过投资古董在短期内即赚大钱、发大财的事例极为罕见;而花大钱买赝品,弄得血本无归的事例倒也不少。

5、“国宝帮”式收藏家——收藏的怪胎

国宝帮的形成极为复杂,是收藏家的异类,他们的收藏量极为惊人,如我温州家兄收藏瓷器有十几万件,投资过亿元。你说他的收藏全部是赝品,可能也不能这样草率下结论。国宝帮喜欢夸夸其谈其来历,吹嘘其价值,往往拿一些陨石珠宝招摇过市,对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现代鉴定手段嗤之以鼻。他们里面有一部分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招摇撞骗,让一部分人深受其骗但却执迷不悟。

真正的收藏家,就是第一和第二两类才是真正的玩家。但目前以数量来讲,第三到第五占绝大多数,也是这类人在推动收藏这个行业发展。但不管怎么说,艺术品可以蔑视一切有钱者。不管一个人多么有钱,你用你的所有金钱买不尽艺术品。这是这个行业最狠的地方,也是三百六十行之首的原因。曾经有这么一则新闻报道,某天有个山西煤老板到清东陵旅游,他想要看看乾隆裕陵地宫。凑巧裕陵闭馆整修,他大为生气,就对服务员发彪:“你们跟你们的领导讲一下,我决定把裕陵买下来,让他们出价吧!一个亿,还是二个亿?”这个故事说明了这个煤老板的无知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收藏家中充实着这种没文化的土豪!这些人购买艺术品很任性,一是不把艺术家放在眼里,认为有钱就能搞定一切;二是想和艺术靠拢,让自己显得有文化品位!

(.4.17梁焕平)

————————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

扬州鉴藏.青木堂授权!

编辑海滨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