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人类社会最神奇的一种饮料。

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男女老少,都很难逃过酒精融入血液后对神经的奇妙作用。酒能成事,也能误事,从古至今让人又爱又恨。

挪威精神病学家、心理治疗师芬恩·斯卡德鲁德认为,人类的血液中生来就缺少0.05%的酒精。

该理论表示,日常生活保持微醺状态,也就是血液酒精含量保持在0.05%时,不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造力还会让人放松改善人际关系。

这个理论看上去可以作为酒鬼酗酒的借口,但却成了马丁、尼古拉、彼得和汤米四个老男人拯救中年危机的救命稻草。

第9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影片《酒精计划》就讲了一个喝酒找回状态的故事。

知名美剧《汉尼拔》里的拔叔饰演了一位中学历史老师马丁。马丁每天的生活浑浑噩噩,在单调乏味中重复着例行公事。

他在学校照本宣科讲枯燥的历史课,学生们担心历史得不到高分影响升学联合家长把马丁叫过来“聊聊”。之前只听过学校请家长,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家长请老师的。

不仅工作上不顺,马丁的婚姻也面临危机。

妻子安妮卡是个护士,每天值夜班。安妮卡晚上不在家,白天又要补觉,所以夫妻二人几乎没有交流,更别提什么激情了。马丁和两个儿子也没什么共同语言。

不止马丁,他在学校的几个同事兼男闺蜜都陷入中年生活的进退两难。

尼古拉是心理学教师,他虽然拥有一幢海边别墅,但三个孩子晚上轮流尿床,妻子不断给他安排采购清单,消磨掉他每天最后一丝精力。

汤米是体育老师,他对工作的态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课后安排同学们开始跑圈,自己就悠闲地看起了报纸。

汤米没有结婚,家里只有一条老到自己不能小便的狗狗拉班陪伴。老狗拉班似乎已经提前预告汤米老年孤独又不能自理的生活。

四个老男闺蜜中最后一位是音乐老师彼得,他的状态和三个朋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应该是最有趣的音乐课,同学们却都死气沉沉打不起精神,敷衍地唱着歌。

不知不觉,心理学老师尼古拉迎来自己40岁生日,三位老友为尼古拉庆祝生日聚餐。

马丁找了很多理由不喝酒,比如一会要开车、明天有工作等等,就像人到中年的我们找各种借口逃酒一样。

其他三个中年男人也很保守,只打算喝点气泡酒,但是餐厅侍者不断给四个人推荐各种好酒,一会端来年的香槟,号称闭上眼就能看见法国的葡萄田,一会又拿来所谓沙皇都爱喝的伏特加,一会又是深得勃艮第精髓的红酒……

酒过三巡,过生日的尼古拉说出他的无奈,他的妻子漂亮又有钱,还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住在海边,按说这已经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但尼古拉总是感觉生活TMD不带劲。

其他三人也深表赞同,感觉每天的生活很无聊。

尼古拉受到餐厅侍者不断推荐好酒的启发,想起研究心理学的同行斯卡德鲁德那个理论:

血液里保持0.05%的酒精可以让身体和精神放松且兴奋

他提议四人进行一项实验,每天白天工作时间喝点酒,并记录下喝酒后工作生活的变化。看看这个“酒精计划”能不能给朽木般的世界来点刺激。

刚开始尝试确实给四个人带来点不同,马丁在少量酒精作用下激发了工作上的灵感,他换了一种教学方法讲英国伟人丘吉尔。

他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三个候选人,一号候选人小儿麻痹局部瘫痪,还有各种疾病,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还撒谎,婚内出轨还是烟鬼酒鬼;二号候选人是个过度肥胖的酗酒者,连续输掉过三次大选,非常难相处,还一直抽雪茄;三号候选人对女性很尊重,喜欢动物也不吸烟,只在特殊场合喝点啤酒。

可能有些中国观众听过这个谜面,一号候选人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二号候选人是丘吉尔,而三号候选人却是希特勒。

平时视历史为仇敌的学生们当然不知道这些,选了生活中最自律的希特勒,但这个生活上的君子却是让整个世界陷入灾难的恶魔,这个结果让同学们大吃一惊。

他们突然觉得历史也可以很有趣,马丁点燃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他和妻子的关系也改善不少,还相约一起在假期去划船。

音乐老师彼得也在酒精的作用下激发出创造力。他让学生们手拉手感受彼此,拉下窗帘沉浸在音乐中,原来五音不全的同学竟然唱出了天籁之音,同学们第一次感受到合唱之美,殊不知背后全赖彼得课前摄入的酒精。

尼古拉和汤米的情况同样令人惊喜,在酒精的作用下,汤米也找回当教练的激情。

见第一阶段的“酒精计划”非常成功,四个中年老男人聚在音乐老师的办公室商量,他们觉得血液中0.05%酒精含量就这么有效,甚至在不喝酒的状态下生活也得到改善,那多喝点岂不是效果更好。

四人又拿出音乐老师彼得最喜欢的一位天才钢琴家当佐证,这位钢琴家只有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曲子。

于是几个人决定进行“酒精计划”第二阶段,让自己血液里的酒精含量略高于0.05%合理值。

结果四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更积极地改善,马丁曾经静如死水的历史课竟爆发出学生们的欢呼,还和久久没说过话的妻子在野外帐篷里激情四射,和两个儿子也聊得非常开心;体育老师汤米甚至激发了一个平时总受欺负的孩子,让他在球场上找到自己的潜力。

四个老男人体会到酒精强烈的刺激,一度返老还童成为老男孩。所以他们决定再次提高实验的酒精含量,不仅喝到自己能承受的顶点,还豁出去主动喝高,一直喝到神志不清,记录摄入大量酒精后的对精神的影响。

四个人在尼古拉的别墅喝到踉跄,尼古拉的妻子让尼古拉去买新鲜的鳕鱼,结果四人大闹超市。

四人来到酒吧继续喝,终于喝到失去意识。马丁倒在邻居家门口满头流血,尼古拉之前还嫌自己的儿子尿床,他这次竟然喝到小便失禁尿了一床。

马丁和尼古拉都和妻子爆发了激烈的争吵,马丁的妻子指出整个国家都在喝酒,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当马丁、尼古拉和彼得看到从喝酒到酗酒的危险时,汤米却没hold住。校长接到匿名举报说学校里有教职人员竟然在白天饮酒,这时喝得醉醺醺的汤米来到教师会议室撞了个正着。

结果可想而知,汤米被学校开除,马丁和妻子更加疏远。

更可悲的是不会游泳的汤米独自驾船出海不幸落水,给四个中年男人的“酒精计划”画上一个悲剧的结局。

男人想靠酒精找回青春,这种短期刺激只能带来暂时的效果,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

电影最后,芭蕾舞者出身的演员麦斯·米科尔森展现出非凡的舞蹈功底。他饰演的中年历史老师马丁在毕业生们的饮酒狂欢中忘我起舞。

这时的马丁仿佛化身欧洲神话故事中的酒神,暂时忘记人间的一切忧愁,纵身一跃,电影到此戛然而止。

这个突然的结局说明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也没有找到中年危机的解决方法,只是寄希望于一次买醉,清醒后又重复着生活的轮回。

就像电影一开始年轻人的环湖喝酒比赛,无节制地痛饮狂欢,大叫大笑地挥霍青春也戛然而止。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青春就是一场梦,爱情也是一场梦,当我们意识到青春和爱情不再的时候,却已经步入中年,只留下无尽追悔。

电影《酒精计划》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当今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丹麦籍导演。他曾执导过高分影片《狩猎》,探讨人性和社会中怀疑与猜忌的阴暗一面,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他在电影《酒精计划》中又把主题对准中年危机,剖析欧洲社会面临的增长乏力、严重内卷化等问题,同时又在当下社会的创作语境中搬出源自古希腊文化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古罗马称巴库斯Bacchus)符号。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酒神》

酒神在古希腊文明直到后来的欧洲传统文化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专属酒神的狂欢秘仪可以说就是后来西方人party的原型,很多艺术家都以不同艺术形式表现过他。

有学者甚至把中西方文化差异用酒来区别,西方源自古希腊文明的是“葡萄酒文化”,强调个性解放;而以中华文明为中心和起源的东方文化是“白酒文化”,强调圆融处事哲学。

人类无法抵御酒的诱惑,因为沉浸在酒后的狂欢与宣泄之中是人类对本性的追求,酒是人类对天然本能的向往。

如果你现在还是二十多岁处在人生上升期的年轻人,就像片中那些不知愁滋味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中的情节都是危言耸听。

但如果你已经35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毫无新意,稳定但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甚至陷入中年失业等大大小小的人生危机。

看完这部电影,你也许会默默拿出家里收藏的高度酒,一醉方休。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ppyxl/1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