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6559.html

说起读书,你想象中的检察官或法律人一般都读什么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节日前夕,正义网邀请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赵晓敏开讲“检察官公开课”,为大家分享她的“私藏书单”。

没看到直播的朋友们不要着急,正义君将直播实录奉上,还有贴心书单哦!人们都说“你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快来看看书单里有没有符合你气质的那一本吧!

直播实录

检察官赵晓敏:各位知乎平台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正义网的“检察官公开课”直播间,我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赵晓敏。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在这特殊日子的前一晚跟大家进行好书分享,顺带显摆一下我的小“粮仓”!

那么大家觉得检察官或法律人一般都读什么书呢?《罗马法》、《法国民法典》、梅因的《古代法》、博登海默的《法学方法论》?法科生人手一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冯象的《木腿正义》,还有啥?各种法律条文和参考案例。没错,确实有这些书,但这不是全部。这些老师推荐的经典中的经典,伴随着每个法科生的成长,建构了我们最初对法的敬畏和认知。但是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都是我认为的心水好书,引发我思考,引起我共鸣,也基本都是可以“拿得起放的起”、可读性比较强的书。

第一本,《法律的真谛——写给执法者的书》,尹晋华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

这本书已经不再版了,只能在二手书店才能买到。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其实是为执法者编写的一本研读法学经典、阐释法律基本精神、开启法律理念之门的思想读物,编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中国当代的执法者,世界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智者先哲是怎样思考、理解和看待法律的。书中撷取了一些法理精辟、言简意赅、思想深邃的经典法学论著原文,然后通过专家的深入浅出的解说和导读,使得这些经典更加通俗易懂,进而增强执法者正确理解、理智地阐释法律精神的能力,提高执法办案的理性化和公正性程度。这本书旨在帮助执法者感受圣哲和大师美妙文字所传达到额穿越历史时空的深邃思想,引导我们内心确立起对法律的美好向往和法治的不懈追求,真正理解法律的精神,更好地执行和适用法律。这本书的语言比较生动有趣,化繁为简、化简为易、化易为趣、化趣为道,各篇都是独立的,完全可以用碎片时间阅读,看着也不累。

这本书是我刚生完宝宝之后的床头读物,宝宝出生之后没有大块的时间啃书,只能在孩子睡着的时候,随手翻翻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书。我曾经发给闺蜜一张宝宝的照片,闺蜜一眼盯到宝宝头顶上那本《法律的真谛》,戏谑地说,这个节奏,是要培养宝宝的法律信仰呀!我毫不犹豫的告诉她,我绝不会引导小家伙学法律,我希望她远离法律,希望她成为厨师或者甜品师,挑逗人类的味蕾,创造幸福和甜蜜。但我明白,即使远离法律,她也不可能独立于这个社会而存在,依旧无法摆脱这个社会可能存在的混乱与非秩序运转。我希望她成长的社会是一个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转的社会,一个仰赖法律、崇尚法律的社会,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无数的疑问萦绕在我脑海中。法律到底是什么?

我们执法到底为了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法律信仰和理念才是“正确”的?

法律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我不停的问自己,也在不停的找寻。

“徒法不能以自行”。法治社会的有序建立,需要有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更需要我们这些执法者,内心确立起对法律的美好向往和法治的不懈追求,并真正理解法律的精神,良好的执行和适用法律。实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在于民众特别是执法者对于法治精神的感悟和体认,在于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对法治秩序的自觉维护。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尹晋华老师写的题记和主编寄语,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每次都会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这本书成稿于年,虽然已经过去了14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社会矛盾早已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必然对执法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对执法者的职业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尽管不同时期对法治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会存在较大差异,但丝毫不排斥法律文化、法治建设对其中一些规律性、共同性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理念的共享。

执法特别是司法工作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操作过程,更主要的应当是执法者基于对法律条文背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在办案中通过对法律的适用,向社会和公众诠释法律的真谛和法治精神。

张军检察长一直在强调,谁执法谁普法,在办案过程中释法,在执法过程中普法。法律,只有结合案件才能鲜活呈现,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向社会公众生动地诠释法律的内在精神,培育公众对法律与法治的敬仰,而非对执法机关、执法者个人的敬畏;培育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而非简单地对惩治犯罪的满足。

法治社会,更需要公众对法律的仰赖和信任,而这种仰赖和信任,必然基于执法者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法律真谛的诠释。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法治以及她展示出来的对公平正义的理性追求不会改变。

为了更多像我女儿一样的孩子,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加有序运转的法治社会,作为基层执法者,理当树立良好的执法理念,自觉而科学的理解和阐释法的内在精神,把完善或者相对完善的法律发挥的淋漓尽致,把不完善的法律用得恰到好处,让公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培植公众对法律、对公平与正义的信仰和信心,尽管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我们会持续不断的朝这个方向努力,能做多少是多少。

第二本书,《法庭的故事》黄鸣鹤著,中国法制出版社。

黄鸣鹤,厦门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从事法院工作二十余年。

这本书围绕着法院以及司法制度,古今健谈,中西贯通,对于影响制度形态的文化因素加以细致解说,亦庄亦谐。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他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案例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书中还配了大量的插图,把法律的历史和思想从抽象变成具象,跃然纸上。

黄鸣鹤就像一个站在帷幕后面的旁观者,他把舞台上各种角色的身世、渊源,以及行头,舞台的布景和道具,台上的运行程序、演出规则,台下的内幕和潜规则都作了酣畅淋漓的解构。于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审判,残忍的中世纪宗教裁判官,阴森神秘的中国古代衙门里的县太爷、讼师、师爷,凶杀现场的沉默证人,美国最高法院从地下室到人民心中权威的步履维艰,让人爱恨交错的美国律师,号称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等等,作者像神笔马良一样,把这些法庭的故事写成了画片,活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给大家读一段:

“有人将法庭比作剧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事实上,法庭原本就是一个不停上演人生悲喜剧的舞台,演绎着许多离奇故事,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剧本,没有实现设计的台词,没有彩排,连结局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舞台上,法官和陪审团,和被告,公诉人和辩护人,被传召到庭的证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叙述或者倾听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同时也为寻求真相和正义演绎着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我们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又何尝不是在给法官和旁听群众“讲故事”。公开庭审,不只是实质化庭审明辨是非,也是公众认知法律、树立法律权威的“道具”,或者说是法律职业者为公众讲述法律故事的舞台。无论公诉方还是辨方都应以完整的故事讲述替代冰冷的法律术语堆叠,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法律权威。

第三本书,《检察再出发》,刘哲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在要隆重推出第三本书,《检察再出发》。

刘哲于我而言,亦师亦友,偶像一样的存在。在我懈怠、躺在安逸圈怡然自得的时候,他总会时不时用小鞭子抽我几下。他最近给我发了一个清单,我仔细一看,几十本,他说这是他的出版计划!顺带跟大家推荐他的另一本书《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检察再出发》出版前夕,我和我先生奉命校稿,真是一字一句细细品酌。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谈司法改革,谈检察工作,谈未来路径,谈法之种种。如刘哲所说,这些文章,不是为蹭热点而写,不是为发表而写,是真真切切有感而发。也正因这份有感而发,让他的文字更加自然,他从未刻意寻求逻辑的表达,但语言却如山涧泉水,不急不缓,顺流而下;也正因这份有感而发,让他的文字赢得了检察官,乃至很多法律人的共鸣,也更好的实现了文字——传递思想、传播观念的价值。

全书于我,有三个瑰宝。

第一,格局。

熟悉刘哲的人,对他印象是爱看书。他爱看书,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涉猎广且深,他的书已远超出我石景山检察院图书馆三千余册的藏书量。因为阅读,让他拥有了深厚的底蕴,也帮他构建了更大的格局。人的格局,自然会映射到文字之上。全书,没有脚注,却处处引经据典,以古鉴今,以历史的视角、比较的视角通观中国法治发展,考量检察未来路径。

作者身在改革浪潮中,深知改革于检察事业、于普通检察官意味着什么。但他没有囿在其中,而是跳脱出来,站在检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放眼更加长远的未来,以大尺度的历史观考察检察发展路径”,他没有局限于一己未来,发出了“改革如羁旅,何处是归途?”的疑问,全书也恰恰是在从检察工作、法治进步的不同侧面,回答着这个萦绕在无法检察人心头的困惑。

这种格局,对我而言,更具吸引力。我擅长做实证研究,习惯于在封闭语料库中细细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再求解决方案。几年来乐此不疲,有收获,却也陷入一个窘境,我无法跳脱语料的限制,站在更宏大的视角给出更有见地的建议,所以我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实却不过瘾的感觉。刘哲的文章则不同,他从来都是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撰文,有几千字的小文,也有洋洋洒洒过万字的大文,每每读过他的文字,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

第二,情怀。

刘哲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法律人,他带着诗人的情怀和法律人的理性洞察社会。他的文字,也恰恰带着这样的兼容,反思问题,带来希望。书中,他细心的观察着公诉工作的各个层面,理性的提出“首席公诉人”制度、检察KPI、司法官退休返聘制度等,极力的推动着去审查报告繁简分流、出庭管理系统等,也带着那份情怀致敬检察前辈、谈着法治信仰、在奔跑中思考着法律人的未来。

一路走来,发自内心地庆幸有生之年能够遇上这样的大变革,它搅动了检察系统,逼着我们去思考未来检察之路何去何从。像我一样对未来充满茫然的检察官,不占少数。而读罢《检察再出发》,大呼过瘾,他似乎是用我们的语言,讲述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我特别喜欢那篇《公诉“老炮儿”的味道》。我从小在我爸工作的派出法庭长大,对老一代司法官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和敬佩,我曾经写过一篇《父亲的旧卷宗》,就是在致敬那个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老司法官,他们即将退休,但他们身上的司法精神是不应当被遗忘的。也因为这一点,我与作者感同身受。这篇文章也正是回应《说说“公诉腔”》《即兴发言的意义》的一个例证。我们这批新生代检察官,受过系统的法学科班教育,各个可谓天之骄子,但我们太在意所谓的规范和“话术”,而忽略了公诉的实质,持着那份“腔”而不自知。然而,公诉人不只要具有“匠人精神”,更要有艺术家的情怀,因为“我们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是公众的价值观,是国民对法治的期待。”这篇文章,是在致敬公诉“老炮儿”,更是在致敬那应当代代相传的公诉精神。

第三,挚爱。

那段时间,有一位优秀的公诉“老炮儿”生病,感冒一个月仍在专案上连轴转,直医院,直接被留下住院。我问他:“你想过离开检察系统吗?去找一份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他说:“想过呀,但回过头看看,检察机关现在处在大变革的关口,我也茫然,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如果我这团惰性气体都走了,谁还能再来坚守这份事业?谁来带我下面那些年轻的检察官?”如果换做其他人,换在其他场合,我只会当他开玩笑。但从这位我欣赏、钦佩的“老炮儿”嘴里说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ppyxl/1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