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605173.html
"虽然只是如沙粒般大小的非常渺小的存在,但自己却是与这巨大的世界融为一体的。尽管只是一粒尘埃,却能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明白了自己究竟为何物。怎么说呢……在顿悟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既孤独寂寞又想放声痛哭的幸福感。——《日本沉没》"最近,有两部现象级的日本职场“爽剧”时隔多年推出了续作:《半泽直树》与《派遣员的品格》。派遣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临时工”或者“外包”,一般的派遣员工,工资微薄,也受到正式员工排挤。被誉为“最强派遣员”的大前春子,绝不加班,只做职责范围内的事却又做得非常完美,跟半泽直树一样,对上司无理的要求以牙还牙直接怼回去。

《派遣员的品格2》大前春子

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不是职场,而是《派遣员的品格2》里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大前春子一登场,就揣着一本蓝绿封面的书,但这不仅仅是道具。

在第一集末尾,春子拿出书,冷淡地对公司领导说,不懂变通、职权骚扰、一味压榨员工的下场,就像是这本《日本沉没》里覆灭的日本。

大前春子选择用来“恐吓”老板的书籍,侧面展现了日本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现象——《日本沉没》的国民性及其深远的影响力。《日本沉没》是小松左京所著的科幻小说,所描写的内容跟书名一样直白,日本整个国家沉入海底。里面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日本人所熟悉的国土,一点点崩坏陷入灾难的场景。比起《》《后天》这样全世界毁灭的末日题材科幻作品,《日本沉没》里,独独只日本岛沉没了,世界其他地方都好好的。年,《日本沉没》一出版出版,就拿到了日本科幻和推理的最高奖,当年就成为日本排名第一的畅销书,甚至光凭这本书的收入,小松左京就跻身日本顶级富豪行列。随后近50年,《日本沉没》不断被翻拍为了电影、剧集和动画,“日本沉没”甚至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大众议题。直到年,还有一条热门书评写道:“日本人都应该来读一读《日本沉没》,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日本人和日本国土。”可以说,《日本沉没》在日本的地位,等同于《三体》在中国的地位。有趣的是,刘慈欣说:“《三体》其实受了《日本沉没》的巨大影响。我看了《日本沉没》后很震惊,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个民族深处最敏感、脆弱的对未来的恐惧感体现出来,我就想写一部中国的《日本沉没》。中国人对未来对末日的恐惧是什么?想了很多年,没想出来。但作为人类,我们对宇宙肯定有共同的恐惧,这也就是《三体》重要的思考来源。”为何这样一部“自毁”的科幻小说地位如此之高?影响如此深远?为何日本人可以坦然把整个日本的沉没都挂在嘴边?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也是日本人那独特的生死观和世界观的一个切面。

1.

站在气球上

如果说,哥斯拉代表了日本人对于核的恐惧,《日本沉没》则代表了日本人更深的、也是更难以掌控和对抗恐惧——自然灾害。

“虽然人们常说‘如大地一样安如磐石’,但实际上,人类却连同他们的文明、历史以及生物的全部进程一起,站在一个厚度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岩质行星表面的薄膜上——如同站在一个气球上!”——《日本沉没》

可以说,日本所在的位置,就是这个气球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随时就可能破裂。

地球结构由外向内是“地壳(crust)-地幔(mantle)-地核(core)”结构,相比起整个地球,地壳只是薄薄的一层,地幔由固体岩石构成,但它具有塑性,也就是可以进行“蠕动”。图:NASA

虽然地球表面(也就是地壳)的岩石圈非常坚硬,但并不稳固。由于地幔冲击,地壳像碎蛋壳一样被分为许多硬块,这便是板块构造。

地幔“驮”着板块们缓慢移动着,板块与板块相遇的地方,常会发生挤压、碰撞、俯冲等活跃的构造运动,大地震就主要发生在这里。地壳受到从各个方向施加而来的压力后,从而发生压缩、拧转、扭曲,最后地壳崩坏,这就是地震了。

而日本,恰好就位于个板块的交汇处,这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日本列岛处在属于陆地板块的亚欧板块以及北美板块的上方,而属于海洋板块的菲律宾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则俯冲到这两个陆地板块下面。图:日本防災科学技術研究所

这是现在已被地质学界广泛接受的构造学说,《日本沉没》就是运用了这个学说,详细而又看起来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日本列岛屿是如何倾斜,地震、火山、海啸频发、大地变形,而一点点沉没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小说写作的年代,这个构造学说才刚刚兴起,尚处于理论尚未完善的阶段。不难想象,这在当年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在东日本,东南边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下沉到东北边的北美板块下方,这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就是日本海沟,是地震频发的地带。在西日本,南边的菲律宾板块俯冲下沉到北边的亚欧板块下方,被称为为南海海槽。8级大地震也经常在这里发生。图:日本防災科学技術研究所

这些还只是在板块交界处的大地震,碰撞造成了板块内部的地表也出现了岩石断裂,断裂处叫作活断层。

活断层是地震的通道,日本各处都有活断层,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地方都随时可能发生地震。有些断层位于人类居住地区正下方,也很容造成严重的灾害。

日本全国都分布着活断层。图:日本防災科学技術研究所

板块交界处除了大地震,还往往会伴随着它的孪生兄弟,火山。地幔里的岩浆从板块交界处涌上来,便形成了火山。火山的分布位置与板块边界平行,大半个日本列岛就位于火山带上。

平时,这个板块相互挤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当发生大地震时,这种微妙的地壳平衡被打破,平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岩浆,便变得活跃起来,随时都可能喷发。

“大地那涌出升腾、四溢横流、炽热的岩石!如此说来,弧形列岛不过就像流动的岩浆锋线上的积雨云,而我们就住在那云端上,难道真是这样的吗?”——《日本沉没》

地震不止发生在陆地上,在海洋里地震还会引起海啸。一般的海啸在海面上向四面八方涌去,海浪也就分散开来了。

而东京附近的东京湾形状狭长,地势也较浅,海啸进入东京湾后只能往同一个方向涌去,越堆越高;加上地势较浅,东京湾的海啸便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急速升高变成滔天巨浪。现在,海啸的英文“tsunami”,就来源于日语中海啸(津波)的读音。

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造成了近2万人死亡。地震过后,许多人惊讶的发现,现实里的灾难情况,竟与0年前的小说《日本沉没》里描写的灾难场景如出一辙。

“大地还在无情地抖动,黑洞般深不可测的海底周期性地发出怪兽般的海鸣声,劫后余生的沿岸民众又陷入无尽的恐惧和不安之中。”——《日本沉没》《日本沉没》

除了这些地质灾害,日本列岛东边和南边的广阔太平洋,则是台风的必经之道。再由于拉尼娜的现象,高温也经常出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热带风暴潮。

在看理想节目《暧昧:给日本脑洞一个哲学解释》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提到,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提出过一个哲学概念,“风土”。

它的内涵超越了汉语了本来的含义,认为“风土”可以对日本文化的性格构成影响。和辻哲郎认为,整个亚洲存在着三种重要的风土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而日本则属于季风型。

日本是个多台风的地区,从盛夏到初秋这段时间,日本会遇到多个台风,平均每年大概有十几个台风会接近日本,三四个可能会登陆。运气不好,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台风的特点,也是不可预期。

再叠加上其他层层叠叠的自然灾害,这种不可预期性带来了巨大的偶然感,而一念之差,就导致了生存和毁灭之间,模糊的界限。

2.

模糊的生死概念

对日本人来说,灾难与死亡是随时共存,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

日剧里男女主笑意晏晏的画面上方,时不时会滚动着电视台发来的带有死亡气息的灾害速报:某某地区发生几级地震,新干线xx段停驶,xx人遇难……

徐英瑾说,这就是在地震火山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所具有的一个心理素质,他们不把死亡这件事情看得太重,因为他们没法看得太重。

如果把死亡看得过重,就没有心理能量来面对未来的世界。所以必须要把生和死的界限看得轻一点,才能够承受生命失去的痛苦,才能够开开心心地进入灾难后的重建。

德川幕府末期,一个逗留在日本的德国人曾经亲眼目睹了江户的大火。他极为惊愕地记录下了火灾当时的情景:房屋被烧毁了,而人们丝毫没有灰心丧气,依然笑脸盈盈;虽然浓烟弥漫,但已经可以听到人们振奋精神、重建家园的锤音。

这客观上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原子弹袭击之后,战败的日本人能够迅速收起狂热的军国主义,以如此积极的心态参与战后日本的重建。

“像日本这样一个饱受台风袭击、地震频发、雨雪不断的狭窄而历经沧桑的国度。日本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已经锻炼出克服灾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连外国人都为此惊叹不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经历一次大灾大难,日本的面目就会为之焕然一新,从而大踏步地前进一步。灾难,似乎还有这么一层意义,那就是:对于从不喜欢新旧事物激烈冲突的这个国家来说,不如说天灾是上苍赐予的灵丹妙药,用这剂妙方把那些无法应付的旧事物从地面上彻底扫除,并已然成了一种民族特征。”——《日本沉没》

电影《日本沉没》(),由樋口真嗣导演。《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与樋口真嗣说,《日本沉没》是自己的科幻启蒙书。

甚至于,日本人可以预先想象自己脚下的大地全部崩塌,来思考如何应对灾难,自如地去看待和讨论只有日本沉没了的科幻小说。

对日本人来说,灾难与如何看待灾难,就是永恒的母题。

这可以解释《日本沉没》为何影响力绵延至今,即使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几版影视改编中,年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