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9日,九江作家王一民获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王一民(左)与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合影图源:搜狐网

年11月19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荣誉表彰颁奖典礼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经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评定,授予著名作家、编剧、原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原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王一民先生“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王一民,年出生,江西湖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4月2日,由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办批准、成立了王一民文化名家工作室,正在为重续九江电影电视事业培养人才作新的起步。

资料来源:九江新闻网

近现代著名作家中,九江籍的不多,有意思的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位都是剧作家。老一辈九江作家杜宣,50年代以话剧成名。英年早逝的彭泽作家毕必成,创作了《庐山恋》、《来的都是客》、《被告山杠爷》等著名影片(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2月5日·编剧毕必成》)。湖口作家王一民,则以著名的“三乡”(《乡情》、《乡音》、《乡思》)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篇章。

王一民像,约80年代图源:豆瓣网

王一民生于年,是湖口县马影镇人。马影镇距离县城不远,镇子以西是鄱阳湖深入湖口县腹地的北港湖。他出生于旧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做过中医。王一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在家里受父亲教诲,背诵古文和医书。他少时就读于湖口县中学,初中毕业考上了九江市师范学校,九江师范学校是今九江职业大学的前身,当年是九江唯一一所师范类学校,培养初等教育师资。

年王一民从九师毕业,他先在一所小学当了一年教师,后在九江专区文联《红花》月刊做了一年文学编辑。21岁成为九江采茶剧团编剧,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九江市歌舞团当编剧。

《红花》月刊图源:王一民

王一民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年10月,《江西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诗作时,他还在师范学校读书。由于他从小在鄱阳湖畔长大,喝的是湖中水,吃的是岸边粮,对鄱湖文化和水乡生活特别熟悉,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鄱湖渔歌和水乡散曲,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鄱湖渔歌》。连续多年,王一民的诗作、散文陆续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使得他在江西小有了些名气。

《鄱湖渔歌》江西人民出版社,年1月收藏人:张廷

作为先后任职于九江采茶戏团和九江歌舞团的专职编剧,王一民还创作了《向前看》、《光辉的道路》等戏曲,《捞草迎亲》、《小姑与彭郎》等歌剧,以及《前赴后继》、《红花草》等话剧。

年,王一民创作了电影剧本《爱是无价的》。这是一部乡土为背景的以亲情与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故事讲述了一对革命夫妇当年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农村,后来找到儿子后将其接走,却试图割断他与农村的情感联系的故事,后来当然是问题解决,尽释前嫌。

《乡情》正式海报图源:豆瓣网

该剧本后被改名为《乡情》,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投拍。影片景色优美、音乐动听、戏剧张力大,其城乡差别、官民关系等也是当时群众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