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陈忠实(年8月-年4月29日)

今天是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前几天,我们联合首都图书馆、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京津冀之声FM.6,在首都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到《白鹿原》中找我去”——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活动,请编辑、学者、演播艺术家从多个维度还原陈忠实先生。以下是纪念会上各位嘉宾发言精选,未经发言人审定——

白钢(北京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京津冀之声FM.6节目监制):今天活动的主题是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同类作品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当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

《白鹿原》首发《当代》年6期—年1期

《白鹿原》发表和出版之后,一直长销不衰,而且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年《白鹿原》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人民文学奖”;年12月《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六十年长篇小说典藏”,收录《白鹿原》;年《白鹿原》又入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根据统计,《白鹿原》累积印量已经超过了万册。

陈忠实先生于年4月29日逝世,到今年已经是五年了。陈忠实先生曾经留下一句话,“到《白鹿原》中找我去”。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这就是我们今天举办这场特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将邀请编辑、学者、演播艺术家等分别从出版、影响和衍生作品三个维度还原历史、追忆作家,为广大读者展现更加丰富立体的陈忠实先生。

首先有请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先生致辞。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

李岩:我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感谢大家前来,共同纪念我们的重要作者和老朋友陈忠实先生,回望他的《白鹿原》等经典作品。

到今年的4月29日,陈忠实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个年头,我们在感到痛惜和怀念的同时,也对他和他的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陈忠实先生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艺术地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剧变,人物命运的沉浮、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浑然一体,内容宏阔厚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极其鲜明。它不仅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成为文学史上的丰碑,更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长销至今,刚才白钢先生介绍销量已经超过了万册。

我们说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白鹿原》以其扎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社会和文化风貌,深入时代的肌理,也印证了现实主义经久不衰的力量。我们说作家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陈忠实先生为写《白鹿原》,自年开始亲赴蓝田县收集资料两年,创作将近一年,精心修改两年,前后共五年的时间里,他精益求精、扎根人民的态度令我们敬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陈忠实先生的文学创作都是一座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傲然屹立的文学高峰,他时刻在鼓舞着我们,也鞭策着我们。

今年3月28日,人文社刚刚迎来了70年社庆,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文社以拥有像陈忠实先生这样的卓越作者为荣。当初陈先生把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巨著《白鹿原》交予《当代》杂志发表,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用陈忠实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把命都交给了我们。在深感荣幸的同时,我们更深知,对这样的作家作品,我们任重道远,要对得住伟大的作家,要对得住人民的期待,更要对得起繁荣文化的使命,我们只有不断地推出精品,传播精品。

创作精品、推出精品和传播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在此请允许我向陈忠实先生以及所有像他那样致力于创作的作家朋友表示敬意,同时也感谢他给予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在此我郑重承诺,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优秀作品展现出它应有的光芒和力量,为繁荣祖国的文学事业贡献力量。

再次对陈忠实先生及家属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谢谢大家!

白钢:接下来有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先生致辞。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臧永清:尊敬的各位来宾,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及广大读者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陈忠实先生,首先是要表达我们最深切的缅怀。五年前,陈忠实先生因病溘然长逝,一颗为文学跃动74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不仅令人猝不及防,也令人格外惋惜,更使人无限怀念。

陈忠实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特且醒目。他生长于渭河平原的一户贫苦农家,自年起,先后做过乡村教师、基层干部长达20年之久,这些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时代气息和实实在在的泥土芳香。所以说,他的作品和他所生长的那片古老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忠实也曾表示,只有在原上写作、创作,生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陈忠实先生去世以后,人们在以各种方式悼念和追怀他时,都会提到他的《白鹿原》。当年写作《白鹿原》时,他就曾抱定说“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里放这么一本书,也就够了,不管它是否会对世界产生影响,只要能让自己满意,能对得起自己喜爱文学这大半辈子”。最终,在他遗体告别仪式之时,果然头下枕着一本初版的《白鹿原》,遗容安详且满足,可谓如愿以偿。陈忠实生前写《白鹿原》呕心沥血,逝后又伴着《白鹿原》长眠,可见他与《白鹿原》的缘分之深。

自年4月,陈忠实便趟过冰冷的灞河,坐上公共汽车前往蓝田县搜集资料,经过两年时间的构思酝酿、材料准备。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承受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煎熬,更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心血与牺牲。

从年4月到年1月,陈忠实用将近一年时间完成初稿,此后又耗时两年精心修改,终于在年3月定稿。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派了洪清波与高贤均两位编辑专程前往西安,从他手中接过了这部长达五十万字、沉甸甸的手稿。事后陈忠实回忆说:这是将自己的生命交了出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辜负陈忠实先生当时的“生命之托”。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三级审稿,并立即向作者表达了我们对书稿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评价。《白鹿原》于年年底率先在我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当代》杂志上发表,单行本于年6月由我社隆重出版发行,首印册,在随后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又先后紧急加印六次,有时一个月内就要加印两次,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

《白鹿原》出版后,立即获得了读书界、评论界以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充分而积极的解读和阐释,人们称它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先后被翻译成法、日、韩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

20多年来,读者对《白鹿原》的阅读和理解仍在持续,它的社会影响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相反却呈现出与日俱增之势,不同艺术领域里的杰出创作者先后将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陈忠实先生,既是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也感谢他对于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他给我们留下了为人立德的榜样和对待文学的信念与决心。他的精神将被我们永远视为珍宝,鞭策我们为推动全社会的精品出版和精品阅读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我们一定以陈忠实先生以及《白鹿原》带给我们的鼓舞和力量,以加倍的努力发现好作品,推出好作品,为广大读者持续奉献出优质健康的精神食粮。谢谢大家!

白钢:从刚才李岩先生和臧永清先生的致辞中,我们了解到陈忠实先生是怎样重视《白鹿原》这样一本著作,而我们的出版界又是如何珍视这样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

陈忠实先生曾经说过,“到《白鹿原》中找我去”。那么今天在缅怀陈忠实先生的这个特别纪念会上,应该欣赏一段陈忠实先生的作品,我非常荣幸作为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的一位演播人,在现场为大家带来一段《白鹿原》的选段。

白钢现场朗读《白鹿原》选段

白钢:这一段,是《白鹿原》刚刚开始的部分,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白鹿原”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是怎样缘起,又是如何引发这个故事的发展的。那么《白鹿原》这部文学作品是怎么诞生的?下面我们将请出三位编辑跟我们一同来分享一下《白鹿原》出版时的故事。

第一位嘉宾何启治先生,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是陈忠实先生多年的老友,并且几乎可以说是直接促成了《白鹿原》的写作和出版。第二位嘉宾是洪清波,《当代》杂志原副主编,当年就是洪清波先生到西安从陈忠实先生手中接过了《白鹿原》的手稿。第三位嘉宾是常振家,当年是《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负责《白鹿原》的发稿。

编辑分享《白鹿原》出版时的故事。左起:白钢、何启治、常振家、洪清波

首先请何启治先生谈一谈,据说这本书从约稿到拿到成稿,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何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何启治

何启治:今天是陈忠实去世五周年纪念,有机会在这里来谈《白鹿原》、谈陈忠实,我觉得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有那么多读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会场,我也非常感谢!

可以说《白鹿原》诞生以来有三个奇迹,哪三个奇迹?第一个,就是《白鹿原》从约稿到成书几乎20年。年的冬天,我刚从干校回来不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小说北组做编辑,我到西安组稿的时候,西安作协推荐了陈忠实。我就去了西安郊区,陈忠实在那里开会,他出来的时候推着一辆自行车,我就把他拦住了,向他约稿。我约稿的根据不仅是西安作协的推荐,也因为他刚刚在《陕西文学》发表了两万字的小说,叫做《接班之后》,这个小说是写农村的,当时陈忠实已经在农村摸爬滚打十几年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并没有《当代》杂志,《当代》杂志是年才创刊的,所以我只能向他约长篇。就从这以后他获得了专业作家的待遇,可以专心来构思这个小说。

为什么经过那么长时间?因为中间他从写短篇到中篇,他的中篇小说《初夏》便是在《当代》发表的,之后他又到咸宁、蓝田、长安这几个县去做调查,做了很多准备。所以在完成《白鹿原》的时候,陈忠实写给我的信里头特别强调,这部长篇是“倾其生活储备的全部以及艺术的全部能力而为之的”,一定要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他们(高贤均、洪清波)到西安拿了稿子很高兴,就回来了。

陈忠实致何启治的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参与《白鹿原》编辑的有六位编辑,《当代》的洪清波、常振家和我,加上当时分管《当代》杂志的副总编辑朱盛昌同志,后来我从《当代》调到了社里担任负责长篇小说出书工作的副总编,当代文学一编室这边又有刘会军、高贤均和我。

《白鹿原》先是在《当代》年第六期到年第一期连载,年6月正式出书,就是封面画着白嘉轩像的那个版本。从年约稿,到年正式出书,经历了20年,所以陈忠实先生说“到《白鹿原》中找我去”,这是第一个奇迹。

年,第一版《白鹿原》单行本

第二个奇迹是,《白鹿原》出书以后,洛阳纸贵,四个月后我们重印了五次,广大读者好评如潮,评论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