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十年,记录目之所见的互联网钛媒体A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互联网指北 如果说熟读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可以精准断代中国近20年的社会发展史,那么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来说,类似的角色大概只有微博能够完成: 从年8月诞生起,微博十年的生命轨迹里走过了WEB为王的PC时代、流量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走过了观点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和渠道为王的新媒体时代。 微博十年,不断地来到历史的路口,记录下目之所见的所有一切。 -:博客继承者 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年度“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评选结果,韩寒以中国青年作家的身份入选候选人名单,并且以万的票数排在第二位,超过了刚刚在前一年当选总统奥巴马,和年的新晋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 那大概是韩寒个人影响力的巅峰。当时《环球人物》杂志给出的评价是“从青年人的偶像,最能看出一个时代的气质,而韩寒正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偶像”,还有媒体把韩寒上升到了梦想的高度,说“韩寒有着每个年轻人都想拥有的状态”。 严格来说这样的评价多少是有些过誉的,包括韩寒在看到这些评价之后,都得不自谦地来一句“时无英雄,令我这样的竖子成名”——但在当时这个舆论方向却是众望所归的,理由也并不复杂: 就算你不喜欢韩寒,也总得承认新浪博客兴起所带来的影响力吧。 即使用现在的思维去回看,这个观点也相当无懈可击。 在没有博客的时代,韩寒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基本是由年那次著名的《对话》节目定义的——叛逆、狂妄、严重偏科而且偏的还是文科——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即使在同一年韩寒就出版了销量超过万册的《三重门》,仍然不乏有声音批评韩寒是靠“擦边球”和“噱头”卖书,内容低俗空洞,和真正的“偏才”陈景润差得老远了。 而以年10月开通新浪博客为节点,韩寒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开始了重新解构,逐渐被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博客里,韩寒不再写小说、不再瞎编颓废青年的大学生活或者小和尚的武侠之路,而是开始大谈他眼中的“公共热点事件”,比如“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地震”。 当然这肯定不是人们第一次被公众人物输出价值观。但以这样一种打破传统话语权分配方式的形式,清晰、直观并且高频地见到这样一系列带有鲜明“80”后标签的价值观,那真称得上是一场震撼人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而这种震撼人心的“变局”也很快转化为了真金白银的数据,以“新浪博客”的爆火表现了出来:到年韩寒登上《时代周刊》,他的个人博客已经积累了超过4亿的点击率。 新浪博客的能量,还在于能够“量产韩寒”: 年,石悦开始以“当年明月”为笔名在天涯连载历史小说,不久之后转战新浪博客,小说月均点击量很快突破百万,并得到了出版行业的青睐,将他的博客文章整理成了合集,取名《明朝那些事儿》。 年,新东方国外部高级教师的李笑来也开始更新博客。一方面,他把自己在英语教学上的经验提炼在了博客上,形成了《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教材,成为了及其畅销的出国考试必读书目。而另一部分人则看到了他英语教学之外的潜力,将杂文随笔整理成书稿,命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更新博客的那段日子里,他认识了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程序员的霍炬,而霍炬则向他介绍了比特币和区块链,这是如今很多故事理论上的开头。 到了年,另一位新东方老师罗永浩则将博客文化做到了极致:他和黄斌联手创建的牛博网,用“自我推荐或管理员邀请”的方式,快速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专栏作家、媒体人,访问量稳定维持在了百万之上。 总之当我们重新回顾博客时代的兴起,不难发现那或许是自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诞生以来,普通网民们经历的第一次“以互联网之名”的狂欢:表达不再是稀缺资源,网络终于可以帮助个人积累来兑现价值,“互联”终于开始摆脱PC设备的限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概念,推动新格局的诞生。 而且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比所有人想象得还要快。 年6月,搜狐拿下了奥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2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游戏行业新势力上海四小龙专题研究报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