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时代铁画银钩意自笔生
大家都知道,在“礼乐射御书数”中,“书”指书法,可见自古以来书法就是君子六艺之一,而作为一门艺术、或是说技艺沿袭至今,书法体系更是博大精深,精妙宏阔。而当代书法家郑和新正是以其博涉多优的艺术才华,为书法文化的古今永传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但成就了自己骨峻神清的书法造诣,还为文化的承继与传播贡献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期节目欢迎中华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郑和新先生做客我们的演播室,让我们根据他的讲述,了解他在书法这一路上,都走过了怎样的波澜与跌宕。 左:嘉宾郑和新先生右:主持人杨楠老师 郑和新,男,号东白山人,一九六零年七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原东阳市书协副主席、东阳市书画院院长、东阳市美术馆馆长,研究馆员。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书法里既融入了儒家的坚毅与进取,也蕴含着老庄的清静与散淡。在运笔中,时如脱缰骏马绝尘而去,又如蛟龙在天左右腾挪,群鸿戏海,舞鹤游天,行云流水,龙蛇竞走,铁钩银划……每一笔一画都在其最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里,迸发着来自于天地山川、江河湖海的灵气。 诗读千首,挥毫万字;泼墨造物,笔下生花,古来圣贤从不吝于对书法的夸赞,继承传统,书写卓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郑和新先生做客演播厅 精彩片段 主持人杨楠:“您怎么样去评价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郑和新先生:“我是个比较忠厚,比较纯朴的人,自己所追求的书法艺术就想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老百姓能够喜欢并看得懂,专家学者也能够说郑和新的字确实功底比较扎实,能够产生共鸣。 主持人杨楠:您的一部《郑和新心经作品集》是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以百种不同的字体去书写这样的心经。 郑和新先生:我们中国书法在传统当中犹如恒河沙数,各种书体都涌现了大量的书法家,一个是我想检验一下自己学习传统到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第二个就是在佛教里面它说的是芸芸众生,我们人类的话,他也是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我想用不同的书体来创作这个作品,刚好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主持人杨楠:您其实还在研究佛学经典,为什么?这个对于书法而言,您觉得是一种加持吗?一种赋能吗?还是说能够给您一些创作的灵感? 郑和新先生:我经常写佛经,觉得首先是要摒弃名利之心,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中有众生。我在书写的时候全身心地沉浸到这个创作当中,让心和笔、墨、字互相交融,合为一体,达到书法即我,我即书法的意境。 主持人杨楠:您觉得书法它怎么样去突破传统?怎么样去创新? 郑和新先生:我觉得没有传承谈不上创新,我们学书法它都是要从古人那里慢慢地开始学习和积累,积累到一定的厚度以后,再慢慢地形成你自己的个性。所以应该是厚积而薄发,当然除了传统的书法还得向绘画、文学、音舞等姐妹艺术吸取营养,还得有与时俱进,随时而变的胆略。 主持人杨楠:那郑先生您现在其实也在国际和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了,尤其是这种国际的影响力,您觉得对于您个人而言,对于整个的书法传承而言,意味着什么? 郑和新先生:现在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书法在拍卖市场上往往也都是非常活跃,国际上对于中国书法也是非常的崇拜。其实书法就是一个最抽象的,最有想象力的,最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所以随着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外国人对于我们中国书法也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崇拜。 郑和新先生与杨楠老师演播厅合影 诸书皆成,博涉多优,于篆隶楷行草上,郑和新先生各有造诣,而这正离不开他博学广识,积淀素养,微之于书之妙道,而臻今日书艺之妙境”。即便是荣誉加身的今天,郑和新先生也依旧保持着谦虚、谨慎、坦然、不断学习的心态;即便领先于艺术前沿,也走在永不停歇的打磨自己,精进自己的路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wlyxl/13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悦读书一本有力量的书胜算坚持正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