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受访者供图)

潮汕创意短片《番客》,由一群潮汕95后年轻人组成的“粿条青年”团队拍摄制作,一度在网络走红。该片也是首届湾区青年(传统文化)影像国际赛的参赛作品之一。

近日,粿条青年成员之一、《番客》的导演庄灿杰告诉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以前潮汕人到国外去谋生,叫“过番”。此次以番客为题材,将潮汕文化和华侨文化进行影像化创作是一直的探索,这其中承载着年轻一代的过去、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创新。

拍摄花絮(受访者供图)

“我们粿条青年团队怀揣着一个拍潮汕文化电影的梦想!希望将来能将这个短片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庄灿杰说。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感人故事

《番客》是粿条青年年创作的短片作品。短片将潮汕的鬼节与过番下南洋的番客相链接,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感人故事——

城里的孙子第一次到乡下找爷爷,却经历了一场与番客的奇妙邂逅,番客说自己是回来找弟弟的,他背着一个厚重的西洋钟翻山越岭。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牵引着番客和孙子,孙子渐渐意识到番客口中的弟弟可能就是自己的爷爷。在故事的结尾,在孙子眼睛看到的世界中,兄弟俩团聚了。这是跨越山海,跨越时间的亲情和爱。

拍摄花絮(受访者供图)

该作品在第五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等比赛上崭露头角,也在潮汕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潮汕传统文化元素不时穿插

剧照(受访者供图)

据庄灿杰介绍,《番客》故事设定发生的时间是巧妙的。农历七月半,是传统的中元节。而在这一天,那些已经逝去的魂魄,得以来到人间,与活着的故人相遇。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孤魂野鬼,就是那些年出海谋生后,客死他乡的番客。

“从小大人就说,逢年过节祭拜祖先,祖先是会来到我们家里的,只是我们看不见。不过,有时候很小的小孩子是能看见的。这是所有在潮汕大地长大的孩子共同拥有的文化基因。”网友的评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设定。

其他潮汕传统文化元素,也不时穿插在短片中。例如一首名为《暹罗船,水迢迢》的潮州童谣。在片中,制作团队主要截取了童谣的一部分,即“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要是赚无食,化作番鬼恨难消”。这首潮州童谣因其主题契合番客的故事设定,在创作短片时被选中,并被赋予了叙事上的任务,作为故事推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伏笔。

情感载体“西洋钟”承载丰富意象

短片中不时出现的“西洋钟”,则承载了丰富意象。构建故事之初,创作团队感觉缺乏一个连接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情感载体。

“过番的时候,番客回家,会带很多东西回来,于是选择了西洋钟。从更深层次层面,哥哥早已在海上遇难,他带着的西洋钟的时空是静止的,陪伴哥哥的时钟没有变过。弟弟的时空在正常流逝,于是有一个小时钟。”庄灿杰回忆,“拍摄时,在时钟的时针和分针上做了小小的细节处理。这就是时钟所蕴藏的象征含义。”庄灿杰介绍道,短片利用了西洋钟这个番客归省时常携带的手信,让它不止于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是进一步挖掘这个符号背后可以承载的情感属性,并用它来象征亲情和时间。

承载着创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番客》并非粿条青年第一个传统文化系列作品。它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整体制作会偏成熟些。

番客回乡(剧照,受访者供图)

庄灿杰个人喜欢音乐,去年至今,由于选择支教保研,他到云南当音乐老师。出于对音乐的喜爱,每拍一个作品,他都会自己写主题曲,包括为《番客》所创作的主题曲《跨越时间去找你》。

庄灿杰告诉记者:“我听过一首英文歌,大致讲的是,那些离开你的人,会在某个满天璀璨的夜晚,主动奔向你。这首歌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从高中开始,我们粿条青年的小伙伴们就一直在一起拍微电影。当时拍摄的时候,我爷爷还在世,他对我做这个事情很支持。遗憾的是,当我真的拿奖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他未能亲眼看到我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番客》这部作品承载了太多我对爷爷的怀念。”庄灿杰说。

对话

因为一盘粿条,有了一个创作团队

南方日报:能介绍一下“粿条青年“的由来吗?

庄灿杰:我们几个都是潮州人,因高中时参加的一次市级微电影比赛而相识。那次比赛过后,我们常常聚在潮州的一家粿条店,点一盘炒粿条,开始谈剧本、画分镜、解决拍摄遇到的问题。后来,我开始招募更多的同行人,化妆师、服装道具负责人、摄影师、后期负责人、美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带到那家粿条店。年2月7日,短片《笑》杀青当晚,我们又聚在粿条店。我们当时已经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在一盘炒粿条面前,我们提出了要建立公益性质的实践团队,取名“粿条青年”。

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南方日报:你认为,是不是因为乘着短视频的东风,所以作品才会迅速走红?

庄灿杰:短视频在当前走红,我认为这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现象。

短视频的缺陷在于较难在几分钟内完整表达深刻的内涵,更多时候只是给大家概述一件事情。好比我们看小说的故事大纲和小说完整的内容,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中视频”。

我们的视频有20多分钟,起初我还有些担心大家是否愿意看下去。如今视频在网络播放破百万,我想也许是大家在作品中找到了某些共鸣,也愿意沉下心去观看了。

短视频是一个现象,在当下,生活节奏比较快,年轻人喜欢用短视频的方式消遣。但我们作为影像创作者应该意识到,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呈现好,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情感关联与受众产生共鸣

南方日报:你认为做导演最难的是什么?

庄灿杰:在拍视频这个领域,我还只是一个学习者,还不敢将这个事情称之为职业,但我热爱之,并愿意去尝试和不断挑战。

在拍摄过程中,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还必须顾及受众群体,考虑他们的喜好,这就需要去找二者的平衡点。例如,我们一开始决定制作一个20分钟的视频,也会犹豫大家有没有耐心看完。这个矛盾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想办法平衡。

都说潮汕人有一种“拼搏”的基因。我想,我也继承了一部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例如我的毕业论文,就是以潮汕民俗为例,探讨地方民俗文化影像化创作。为了写好论文,我看了不少潮汕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于我进行视频的拍摄,也有很大的启发,做足了沉淀和积累。

我也留意到这两年有很多潮汕文化题材的电影作品,但距离大众理想中的院线作品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找到更好的创作方式,就算潮汕地区以外的人群听不懂方言,我们还可以通过情感关联上产生共鸣,让别人看得懂,这样我们对潮汕文化传播才是成功的。当电影从纯粹的创作,逐渐接轨商业模式后,才会带来持续性的收益,那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做潮汕文化相关题材的电影创作。我们不应该是一个一个创作的孤岛,而应该彼此连接起来。电影制作亦不能单靠情怀,那并不持久。就好比山西因为出了位贾樟柯,自然影响力就大了。台湾电影也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而本身我们潮汕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创作的空间更广阔,需要更多有情怀的创作者一起来挖掘和探索。

坚持传播潮汕文化的路上不乏同行者

南方日报:潮汕文化传承至今,年轻一代是否在传承中,改变了文化的一些东西?

庄灿杰:作为一名95后,我也有感觉到,潮汕文化很多仪式,正在逐步走向简化,例如祭祀等仪式,可能与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仪式的简化并不代表我们对文化的崇敬之心有丝毫减弱,只不过这个改变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我和很多潮汕年轻人进行交流,他们对当地文化并非非常了解。但是在坚持传播潮汕文化的路上,其实不乏同行者,但目前大家感觉更像是一座座孤岛,也就是说,大家更多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各干各的。

其实目前汕头也出现不少像“观潮”这样的电影展映活动,随着越来越多潮汕题材的文化作品产出,例如文创作品、手工艺品等,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兴许能让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1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