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地学界影响力人物揭晓,72人
近日,Elsevier正式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数据来源是基于Scopus数据库,其代表了中国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此次共有38个学科的个学者入选,其中地球与行星科学学科72人入选。小桔整理了地球与行星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以及72位高被引学者相关资料介绍,看看年度地学界的72位影响力人物都有谁? 年地球与行星科学 高被引学者榜单 高被引学者资料介绍如下: 陈发虎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汉族,年2月生,陕西丹凤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 -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年起任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年起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入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变化及其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先后开展了西部黄土地层与黄土古气候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全新世干旱事件、干旱区湖泊演化、西风区湿度/降水变化、青藏高原环境考古、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的影响等研究工作。 郑建平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和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后改中国地质大学)岩石矿物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于年留校任教员,、和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是围绕岩石圈演化、壳-幔系统岩石学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突出贡献包括:)提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蘑菇云状地幔置换作用模型;2)在华北南缘发现了目前所知世上最古老(≥36亿年)的大陆下地壳麻粒岩包体;3)论证了扬子大陆元古代地质体下广泛受改造的太古代基底存在事实;4)提供了扬子深俯冲地壳物质对华北岩石圈地幔强烈相互作用的实证。 M.Santosh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阿德莱德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外国专家和教授,日本高知大学理学院的名誉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超大陆构造。 安芷生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94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陈斌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年生,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9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年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浆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成矿作用机理;(2)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和模拟;(3)同位素年代学。 陈均远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年进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在早古生代头足类系统分类和相关地层、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前寒武纪“瓮安生物群”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代世峰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汉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煤地质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主编,是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煤地质学(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方面的科学研究。 戴福初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生于湖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7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获学士学位;年7月在西安地质学院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西南大型串珠状古堰塞湖成因、边坡灾害全自动监测与预警、降雨与灌溉诱发滑坡的发生机理及地震滑坡等方面的研究。 戴子高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年月生;年9月到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本科生;年9月到年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硕士生;年9月到年6月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生;年6月到年5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年6月到年3月,南京大学天文系讲师、副教授;年晋升为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理论天体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主要从事中子星、脉冲星、伽玛射线暴、伽玛暴宇宙学等方面的研究。 蒂姆·柯斯基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专业,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地球科学学院和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长期致力于板块大地构造、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克拉通破坏以及自然与地质灾害等国际地学前沿领域研究,工作区涉及北美、亚洲、非洲、欧洲多地。 丁仲礼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汉族,年月生,浙江嵊州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长期以来,根据我国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红粘土沉积,恢复过去七百万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一系列野外与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迁的旋回性、周期性等,并探讨了气候演变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全球冰量变化及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 董海良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微生物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年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现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目前担任ClaysClayMinerals副主编,FrontiersinTerrestrialMicrobiology编委。已经发表国际SCI论文0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方小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6兰州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2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3-.9英国Leicester大学地理系中英联培博士生(环境演变),.9中英(兰大-Leicester大学)联培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领域。 高亮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宇宙学、星系形成、宇宙早期第一代恒星及星系形成、暗物质性质、宇宙结构形成、并行计算。 龚道溢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气候系统诊断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教授大气、天气与气候、全球变暖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郭正堂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生于山西应县。年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年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硕士学位,年于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获博士学位。9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年任研究员,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环境、古气候学、古土壤学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韩宝福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冈山大学地球内部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长期以中国北方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何宏平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0月出生,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99年和年分别在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和中科院地质所获矿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粘土矿物学、环境矿物学、矿物结构与矿物化学、矿物表面物理化学、矿物材料。 何锐思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发展办公室东亚分站负责人。 侯增谦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96年6月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籍贯河北保定。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和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矿床地质学家,研究院,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荣誉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蒋少涌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年2月生,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和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BristolUniversity)博士学位;年5月调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领域:()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2)成矿作用地球化学;(3)现代和古代海洋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床学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运用同位素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成矿过程与机理这一当今成矿学国际前沿领域,解决成矿地质理论与找矿实践问题。在硼、硅同位素及其矿床学应用领域作出开创性成绩;在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硫化物矿床、前寒武纪超大型硼矿床、不同类型锡矿床成矿理论研究上获得具国际影响的系列成果;并在块状硫化物矿床找矿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景益鹏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天体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咨询专家等。 研究方向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星系形成和演化、大型星系调查统计分析、宇宙结构的数值模拟。 李三忠 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年8月生,祖籍江西省高安市,吉林大学地质学理学学士,构造地质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围绕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及陆缘的前沿关键构造问题,利用构造解析的方法与技术来研究不同时期构造变形过程和大地构造演化。侧重东亚洋陆过渡带的古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关键变革阶段的典型造山带和盆地群,针对陆内构造和陆缘构造,集中对比分析陆壳不同深度层次与不同地史时期的不同类型构造、构造迁移规律与不同变形机制,探索大陆岩石圈垂向上多层次变形特性和剥露机制、平面上陆内块体间相互作用过程,并揭示洋底动力过程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 李曙光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94年2月5日生于陕西咸阳。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献华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2月-5年0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5年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Fellow)。 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火成岩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化学地球动力学、微区原位同位素实验。 李占清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首席科学家。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J.Geophy.Res.”编辑,“ACP”客编。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美国地球物理协会、美国气象学会会士(FellowsofAAAS,AGU,AMS)。全球变化项目、中美重大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卫星遥感、大气物理和气候变化。主要研究课题:气溶胶、云、辐射、降水及其相互作用,地面与大气环境,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在地球辐射平衡、云吸收、气溶胶直接与间接气候效应等科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刘敦一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国际前寒武研究中心(IPRCC)主任,任IGCP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同位素地质及其技术方法研究。 在早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超高压变质岩定年、蛇绿岩定年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首次发现并厘定了38亿年和38.5亿年我国最老岩石和锆石。 刘福来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 长期从事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变质演化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以及中国北方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成因关系研究。 刘纪远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现兼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IGBP和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常委,全球陆地系统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以下简称LUCC)的调查与监测、LUCC时空过程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及LUCC对陆地表层系统宏观生态过程影响方面的研究。 刘树文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年生于吉林伊通,、和99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TTG和其它花岗质片麻岩成因、中天山东段前寒武纪变质地块和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方面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刘勇胜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97年6月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壳物质再循环、壳-幔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和LA-ICP-MS微区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 刘征宇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海洋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大气和海洋科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千人计划”讲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与气候动力学、大洋环流动力学、古气候模拟、地球系统模拟。 毛景文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年出生于山西运城,年大学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年和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和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研究生导师。被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对我国华南、三江、扬子、华北、北祁连、秦岭,天山以及大兴安岭等成矿区带进行过科学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孟庆任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于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作用、盆地分析、大陆构造变形。 牛耀龄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年生,博士,兰州大学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导,年兰州大学获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年美国阿拉巴马(Alabama)大学获经济地质学理学硕士学位;年获夏威夷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过程,地球化学热力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地幔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岩浆的起源与演化及全球大地构造,俯冲带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板块构造的成因,洋壳和陆壳的成因与增生,壳幔循环/对流及地球化学动力学,大洋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与演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沈正康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年3月出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运用GPS方法监测地形变及模型解释、地震物理学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孙继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生,博士,研究员。现任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古全球变化(PAGES)”中国工作组成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9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年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从事于新生代以来重大古气候事件,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新构造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孙卫东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矿物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年9月至99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99年9月至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年9月至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生;年8月至年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研究。主要开展“板块俯冲工场”(Thesubductionfactory)研究。 唐春安 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年3月生,湖南省黔阳县人。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年,中南工业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年,东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年,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6年,东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岩石破坏机理及其岩石工程灾害分析、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矿震、地表沉陷以及岩石工程结构或边坡稳定性分析等。 万渝生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3-.,武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2-.2中国地质科学院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成因研究。 汪永进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年4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年,获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专业学士学位。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获南京大学地质系沉积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行星地球科学系研修古地磁学。年,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洞穴沉积和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王力帆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获得者,紫金山天文台南极天文研究中心主任。 王强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97年月出生,湖北省当阳市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岩石学学科组组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岩矿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岩石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相关金属成矿的研究工作。 王岳军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年8月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 99年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地球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任助研、副研;2-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年入职中山大学。 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大地构造和岩石地球化学。 吴福元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8月生于安徽庐江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年入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年7月和年2月在该校分别获岩石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年月被聘为长春地质学院(后改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年0月至年月在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进修。年3月调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国内多家学术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地幔岩浆作用与克拉通破坏;Rb-Sr、Sm-Nd、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Sr-Nd-Hf-Os同位素示踪与地球动力学。 吴元保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生于97年4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3-2.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博士;.9-.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硕士;.9--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系,学士。2.7–.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博士后;6.–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方向包括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造山过程与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方面研究。 肖文交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生于年2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主任。 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并获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年7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年秋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年月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古造山带大地构造学的综合研究工作,年0月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工作。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特提斯和中亚造山带造山与成矿作用等研究。已经发表科研论著余篇(部),其中SCI论文40余篇,国际刊物客座编辑专辑0部。 肖向明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年出生,博士,教授。 -,厦门大学生物学学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中囯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硕士。-,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态系统科学,博士。-,NewHampshire大学地球海洋和空间研究院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至今,Oklahoma大学任教授。-至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生态系统科学,自然资源科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大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建模,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评估,传染病的生态学。 谢树成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出生于年0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分子地球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 徐锡伟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 年月出生,江苏无锡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年入成都地质学院三系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学习;年7月和年2月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分别获构造地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年2月起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活动构造研究;年至年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年2月任研究员;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选。 长年从事于地震地质学与活动构造学研究。 徐义刚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0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博士生导师。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年英国伦敦大学RoyalHolloway学院地质系博士后。之后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6年4月起任所副所长,年3月起任所长。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 许天福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 年2月生,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9-.7,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学士学位。.0-.7,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硕士学位。99.0-.5,荷兰Delft国际水力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学,硕士学位。.6-.2,西班牙LaCoru?a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地球科学部,博士后。6.6-,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地球科学部,研究员。-现在,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于地下水多组份反应溶质运移和水-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CO2和核废料地质储置、地热能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优化开采模拟。 许文良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3-.,长春地质学院,矿产普查专业,学士学位;.2-.3,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4-.6长春地质学院博士研究生,岩石学专业,博士;年7月-99年0月,讲师,地质系;99年月-年0月,副教授;年月-年4月,教授;年5月-年5月,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6月-现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年-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火成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项目(课题),在利用“岩石探针”技术揭示陆-陆碰撞带大陆岩石圈演化以及古板块俯冲历史重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杨进辉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97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副所长、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实验室主任。 .9-.7,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9-.7,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硕士学位,矿床学专业。.9-.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博士学位,岩石学专业。.7-.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研。.2-2.2,台湾大学地质学系访问学者。.2-6.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6.2-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岩浆岩与大陆地壳演化、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地球与行星早期演化、同位素年代学、现代微区分析技术等研究。利用地球化学数据解释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矿床时代、矿床成因及成岩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杨经绥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余杭。岩石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奖等,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 杨世伦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现任中国河口海岸学会理事,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基础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获博士学位;9.7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0-.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0-.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讲师。.0-.2,兰乌特勒支大学地学院,访问学者。.7-.0,荷兰国家海洋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河口海岸沉积动力过程;河口海岸环境对流域入海物质变化的响应;河口海岸沉积地貌过程研究在管理和工程中的应用。 杨崧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教授。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于年从该校取得硕士学位。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分别在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所、美国国家宇航局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任职。年月他完全放弃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的终身职务,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全职到中山大学工作。 他主要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特别是季风区短期气候变化,侧重于大气-海洋-陆地的相互作用。 杨小虎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年5月生,江苏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天体物理博士学位;-5年在马瑟诸塞大学天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5年到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任百人计划研究员。9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年获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年2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任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星系形成、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原初扰动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宇宙学和星系形成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 姚檀栋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7月出生于甘肃通渭,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学士学位。-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一球物理所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访问学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 于清娟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理论天体物理,包括动力学、黑洞物理、活动星系核和宇宙学。 袁峰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月生于山东,现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 9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年起至5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5年入选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回国任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黑洞吸积以及外流理论、活动星系核、黑洞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核反馈等。 翟明国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2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士。现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年、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 张宏飞 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年月出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教师,“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年和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于花岗岩类与地壳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0多篇。负责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个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个。 张宏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 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山阳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9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助教;;~年西北大学地质学,讲师;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质系,访问学者;~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年~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间,曾任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组长、岩石圈演化研究室主任);年~今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以深源岩石及其捕虏体为对象,探索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岩石圈演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张立飞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年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学士学位,年获硕士学位;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年晋升为副教授,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年0月至年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进修;年月-年7月: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求槎奖获得者);年3月-年4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质学系访问学者;年月至年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合作研究。.9--至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与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有关的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张立飞及其团队近年来在我国西部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并确定了新疆西南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壳超高压变质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白癜风医院长沙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1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报告解读全球国家影响力指数中国的上
- 下一篇文章: 2017CSC中国超市大会暨年度影响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