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子

随着B站一则精神内耗视频的火爆,这个词俨然成为了引起广泛共鸣的全新网络用语。可没几天,视频造假的消息就在全网铺天盖地袭来,让所有人直呼“被骗”。

显然,处于巨大焦虑之下的当代人,本想着依靠一支支短视频来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却没想到岁月静好原来只是流量面前的假象。

抛开视频的真假,人们背后的精神内耗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它又叫心理内耗,指人对周遭环境所表现的焦虑、不安全感等。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

精神内耗真的没有正解吗?我们如何才能找回生活的秩序感?TOPHER特整理以下五本心理学书籍,让人们在内耗之下,探索保持身心灵健康之道。

PART1当我们面对焦虑

从小,我们总能听到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听话懂事。长大后,“别人家的孩子”家庭幸福、生活美满,按照一切社会时钟完成了该干的事情。

而我们,除了面对身边人的对比,还要在社交媒体上接受各种差距的“毒打”:动辄炫富的、获得学业成就的、婚姻美满的、职场顺利的、家有牛娃的......

你不由得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不顺心?为什么和别人相比,我永远都是最差的那一个?

回过头来再看,似乎这种对比和思考,从我们小时候把“怎样是对自己最好的”替换为“怎样会被他人接纳”,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被迫做一个想象中“谁是第一名”的游戏,以至于长大成人后无法停止比较,总是通过与别人对比来证明自己做得不错。

然而,这种长期的内耗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焦虑之中,也丧失了对自己的自信和满足,以至于对生活中已有的幸福失去了敏锐的感知力。

图片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

荐书:《你根本不用和别人比》

作者:[英]露西谢里丹

译者:渠晶华/张潇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你根本不用和别人比》一书可以帮助我们正视并治愈与他人的比较心理,追求属于自己版本的人生与幸福感,帮你找到内心的平静并在日常工作中追求个人价值,活出自己的人生。

作者露西谢里丹是世界首位比较心理咨询师,她被《泰晤士报》誉为英国最成功的心理教练之一,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摆脱比较心理的焦虑。

通过本书,露西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方法,比如积极自省,不断了解内心真实的追求,同时还强调不要过于急于求成,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专注于自身成长等等。

跟着书中的指南进行操作,相信你很快可以戒断“比较”上瘾症候群,提高自我价值和自信,开始自由快乐的生活!

PART2当我们面对伤害

身处现代社会的高压之下的我们,在情感上“受伤”是无法避免的——被拒绝、被冷落、爱宠离世、亲人去世、失恋等等,都会引起短暂的心理危机甚至是持续的抑郁状态。

就像飓风时刻,我们找不到避风港躲避,只能暴露在雨水中,在痛苦中煎熬,直到飓风慢慢消失。

然而,社会对这种情感伤痛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如果不幸一条腿骨折,可以不上班,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关心、慰问。但如果因为自己的狗去世而伤心过度,就会被认为“脆弱、矫情、小题大做”。

这或许是因为,身体上的伤害可以被人们直观看到,所以能够获得关心和支持,但情感上的伤害是难以言状的。人们总是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受伤的心总会自愈。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时间不是唯一答案。即使多年以后,当初的痛苦或许依然存在,只不过我们习惯了结痂的伤口,学会将其掩盖而已。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如何治愈受伤的心》

作者:[美]盖伊·温奇

译者:孙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在《如何治愈受伤的心》一书中,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围绕6个真实的案例展开,还原多个心理咨询场景,为情感伤痛正名的同时,还给遭遇情感伤痛的人以科学的心理学指引。

盖伊·温奇,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作家,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他在情绪健康科学领域的成就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8种语言。与此同时,他曾三次受邀作TED演讲,其演讲观看总数已超万,其中《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情绪急救》获评TED有史以来最激励人心的演讲第五名。

除此之外,他还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一起,主持一档心理类播客节目“亲爱的咨询师”。

在如此丰富的经验之下,盖伊·温奇对解决情感伤痛颇有心得。他在本书中为情感伤痛正名,表示人类拥有悲伤和脆弱的权利,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承认情感伤痛的存在,这是治愈的第一步。只有直面伤害,你才能获得勇气和治愈的可能。

除了看见伤痛之外,盖伊·温奇表示还要学会放手,尽力消除人或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要学会重视自我关怀的力量。

当然,本书中还有更多详细的解决之道有待大家探索,只要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处理,走出阴霾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PART3当我们面对恐惧

恐惧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人们各类担忧的总和。

与此同时,恐惧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恐高、怕坐飞机、怕打针、怕手术、怕虫子、怕考试、怕当众发言、怕面对离别、怕知道真相、怕别人的负面评价、怕独处、怕最爱的人抛弃自己……

恐惧作为一种对危险和失控的反应,极具弥散性,会让我们对事情产生更加消极的预测,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个人其他的负面情绪,迫使人做出逃避、攻击或不知所措的反应。

而对抗恐惧时的受挫感,往往比恐惧本身更加令人难过,成为了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当然,恐惧也有其积极意义,即提醒我们注意和应对危险,激发我们的潜能与专注力。

如何拥有面对的勇气,做无畏的自己?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新命题。

图片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

荐书:《面对的勇气》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译者:李乔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面对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全面解读了人类能够遭遇到的所有恐惧——对自然因素的各种恐惧(动物、高空、水等),对被他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