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来临,短视频大行其道,我们在街头的长椅上,或者地铁上,几乎随时可以看到拿着手机观看短视频的人,而且观看短视频的,无论男女,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五岁幼童,几乎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仍然有无数人在学诗词、读诗词、写诗词,这又是为什么?又或者说,诗和词,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依旧拥有着无数坚定的支持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诗词;知道了诗和词的大致情况,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我们因为什么才学写诗?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诗词的影响力几乎是无时无刻的,而若是其中的一些朋友再多一点好奇心,又或者再多一点对于诗意的向往,那么有些名句最终会让他越来越沉浸在诗里无法自拔。比如一个我们在新闻或小说中经常能看到的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几乎没有人会不懂它的大概意思——无论是放在什么样的作品环境里。

这一句诗并非那种绝美的句子,但胜在它给人所带来的身临其境般的“意境”,而且用来形容这种氛围的话,能比它更让人心折的还真不多见,因此有的朋友就会从这一句开始“溯源”。手机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让对这一句原本一无所知的朋友省去了不少翻阅书籍的时间。

我们很快就能知道这句诗来自于许浑的一首七律《咸阳城东楼》中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2句中用上了云、日、风、雨,再加上山、溪、阁、楼,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因云起而“日沉阁”时分,风已“满楼”,“山雨欲来”的画卷。而这,才仅仅是这首诗的一联而已。

但是当我们再细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整首诗似乎“配不上”这一联——甚至可以说整首诗其余7句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陪衬”。这一点不光我们这样觉得,也同样有不少古人认为如此,毕竟,确实有点“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的架势,而且,就本联来说,“阁”“楼”2字作对,委实令人“殊觉草草”。

因此,从前人的话语中我们能够确信我们的感觉没有错。但,你会认为这样的一首诗不好吗?大概谁也没有这么大口气说出这样的话来。从某一方面来说,不管是许浑这位专工近体的大家,亦或是大小李杜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真的能够做到“句句好”,但只要其中有一联,甚或是一句能够让人们记住并口耳相传,就一定算是一首佳作。

既然如此,自然会有很多人想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自然也包括如今喜欢读诗写诗的我们。读诗、学诗,当然要学前人的好。虽然有人认为近体格律到了今天,早就应该埋入故纸堆中,但我仍然坚定地认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也许百年,也许千年,近体格律都不会被所有人遗忘。陈思王、谢康乐才以斗记,“谪仙人”同样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我们璀璨的诗词长河中,更多的还是杜甫、许浑这样的长于格律的大家,又或者是“郊寒岛瘦”这般精雕细琢出佳品的诗人。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想要写诗,写让自己更满意的诗,诗律的学习几乎是必然的,而近体格律则是首先必须了解与掌握的。掌握了近体格律,再回头去学习古风、词曲,就要相对容易得多了。因为我们读诗、学诗,就不可能绕开唐诗,而唐诗除了古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便是近体格律的完全定型,自唐以后的诗人,即便不如苏轼、陆游等人那般掌控格律,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已经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律句的影响。

二、怎样开始学写诗?我又会怎么写这些内容?

诗读起来很美,诗律学起来却相对比较枯燥,近体格律学起来更是枯燥,甚至可以说在不懂格律的人看来很是刻板而无用,但当你读金庸小说,并且知道了他后来说的话就会发现,当初的金大侠并不懂“平平仄仄”,写起诗句和回目来确实也不含糊,而在他了解了格律之后,写出来的诗句会更“精致”,这样,也许你在学习的时候就多了那么一点点动力了。

近体格律难不难?说起它的规则,了解了一首律诗是限定字数的之后,不过是声韵、平仄黏对、对仗等规则罢了,稍加用心,很快就能初步掌握。当然,还有一个我认为一首诗格律之外尤为重要的——语法。我们学习格律,掌握格律,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它的规则,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一首诗,不管是你,还是杜甫这样的大家,都可能因为意境的需要而故意违背格律,绝不因律害意,这个时候,语法的功用在诗中就显得极为突出,不需要掌握多高深的句法安排,但至少不让自己的句子出现重大的语法错误,或者让人产生歧义。

一首诗平仄的安排以及黏对是怎样的?又该怎样用韵?我又将在“诗词文学创作圈”中如何安排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分布?之所以创建这个全新的圈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面向众多从未接触过格律的初学者,系统地将关于诗律方面的内容都做个清晰且相对浅显的介绍,并且还希望做得有点——与众不同。因为我此前的相关文章较为随意,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近体格律的讲述,而且一些内容并非针对初学者,反而更多的是面对已经在律诗的创作上有了很多经验的朋友。

同时,这个圈子并非只讲述近体诗,还将涉及到词曲等,由于针对的是更多从未详细学习近体格律的朋友,因此除了如今天这样的整体叙述的文章外,其他涉及近体格律以及词律、曲律的文章,都将进行系统化地标注编号,以方便喜欢的朋友随时查阅其中的任意一篇相关文章。同时,将相关内容整合到一个圈子里,对于没有太多时间一次将整篇文章读完的朋友,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碎片化的阅读。

在初步掌握了近体格律之后,我们应该做的,并非花多少时间去背诵这些规则,而是去——写诗。学写诗,最重要的还在于写,在不停的写的过程中,这些规则很容易就会刻入脑海,并且从此再也难以忘记,那些本来以为很难获得的佳句,也许在你日复一日的写诗中,突然就闪现在你的脑海。

格律是一样的,学习的人却不尽相同,自然会有掌握程度的不同,因此在“诗词文学创作圈”中,我会走一条跟其他老师的内容相比稍显不同的路,从开始就尽量用浅显的语言阐述相关内容,以期让所有人都能够初步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从此开启持续创作之旅,如果仍然有朋友存在相关疑问,都可以在圈子里得到解答。

除此之外,埋头写诗实在是件要不得的事情,“诗词文学创作圈”建立的初衷不仅仅是普及诗词曲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交流。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新手”,想要走出“新手村”,交流创作心得必不可少。我想,无论男女老幼,在交流、创作中一起成长,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三、学诗写诗最终为了什么?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我的想法里,如今的人们——包括我在内,写诗并不是谋生的技能,或者说不是谋生的唯一技能。说到底,写诗填词都只是我们取悦自己的手段。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许写上一首五律或是填上一首小词,只要能够稍稍抚慰自己的心灵便好;在我们开心的时候,也许会写下一首绝句——管他是律绝还是古绝,只要能够让我们开心便好,只要能够通过它将我们的开心分享给喜欢和爱的人便好。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同样适合诗词创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会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会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自然就有人会将这些作品根据其质量高低定出个三六九等。在我的“诗词文学创作圈”里,如果有作品的评选,那么不会是质量高低之分,也没有谁比谁的创作能力更好,你的习作的受欢迎程度是决定作品好还是更好的唯一标准。

在写诗或学写诗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让我们获得长足进步的,其实并非我所讲的东西——我所讲的,充其量只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或者前人作品中的一些独到之处,我只是把它阐述出来,又或者添加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而是那些大家的诗词作品,只有不停地读,才会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

读诗是学习,写诗同样也是学习,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是我们终将永远延续下去的文化传承。它不仅仅代表了你的喜好,更代表着无数写诗填词的人们的喜好;它不再只属于有限的精英人士,它应该属于所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