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较长,2万余字,只挑一两条看了就好)

某晚,很久没有说过话的一个伙伴突然问我,“怎么读书?”,说“现在有看书,但很难看完一本”。那么我就找出年9月某邮轮事件后写的一篇“一年本书的阅读量的背后”的文章发给了他,里面的十几条应该可以有可以参考的地方。他继续问我,“他们说的那个adhd分泌不足,可以看书解决不?”,什么?我没听说过什么adhd啊,那么顺手百度了下知道了adhd指注意力缺乏,那敢情好,我回答说我就是注意力严重不集中的类型,所以,可能我的文里可以有他可以参考的地方。

一年本书的阅读量的背后

也是这个简单的对话,让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想看书但是看不下去,这是个普遍的痛点,于是那么久顺手写个文,供大家参考吧。去年拆解了一个话题,“非职权的影响力”,随手写了36个,就起名“三十六式”,那么这次也强迫症一下吧,这次叫,“看不下去书三十六式”,先来个初稿,年后再继续探索。

一,注意力不集中,我看不下去,我有没有问题?

从两个方面解释。在《高效的秘密》一书里提到个隧道效应(也叫聚光灯效应),就是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瞬间大脑里面的爬虫脑部分(最原始的部分)启动,瞬间绑架和短路一切理智,强迫所有注意力到危险事件上,并且拔腿就跑,如果这个时候注意力不强迫集中过去、不马上就跑,那样的人类都早就被大自然灭了。所以代价就是,没有危险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就是容易打飘。所以,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生理本能。在《意志力》《自控力》里也提及,所谓的注意力、意志力,都是大脑的前额叶的控制能力的结果,跟“肌肉”一样,可以训练,“专注力肌肉”、“意志力肌肉”等。

另一个方面,为啥我就看不下去?人的大脑占人体重2%,但耗费的能量是20%,所以人进化到今天养成一个本能,就是要节约能量,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否则活不到今天。在《思考快与慢》《大脑的奥秘》《极简问题解决法》《七堂思维课》《意志力》等书里都有提及。所以是个人就不想动脑是人之本性。所以学习和阅读都是反人性的事,书,我们看不下去很正常。然后辅导作业的父母也不要抓狂,因为不止你家小朋友不爱学习,你自己也不爱,这是人性。

所以,理解了大脑的生物特性,理解这个“注意力不集中”、“书看不下去”就是人的本能本性就好啦,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也不必自责。但是我们不可以这么不负责的就这么解释了就完了?解药还是要有的嘛。这个后面逐步展开,这里先给点简单点应对。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我自己的做法就是几本书交叉着看,每本书十几分钟,这样反而注意力容易控制了。对于看不下去的这个不爱动脑的生物本能,也有数据说这个社会爱学习(爱主动求虐搞脑子)的大概占5%,其他占95%,我们可以选择做那95%,也可以选择那求虐的5%。这个参见下一条的进一步。

所以,第一式,理解大脑。

二,心流曲线

心流就是那种一抬头天黑了的忘记了时间的深度沉浸状态。虽然很多人看书看不下去,但是打游戏却停不下来,为何游戏可以主动求虐?这个用“心流”图就比较容易解释,心流就是忘掉时间的忘我的沉浸状态,在高技能低挑战区域叫无聊,反之的高挑战低技能区域会焦虑,技术和挑战持平的领域就是心流区域,所以游戏的设计就是不断提高挑战和技能,让人持续处于心流区域而停不来下。先提升技能再提高挑战的路线是普通模式,先提升挑战再提升技能的路线是高手的求虐模式。出自《心流》《发现心流》两本书。

所以游戏高手对比游戏菜鸟,和深度阅读者对比看不下去书的人,一摸一样,都符合这个心流图。但游戏就是被设计出来的,游戏和设计和产品物品设计一样,参见《设计的语言》,“设计就是营造一种欲望”,不管硬件软件的设计,基础层级解决功能,而后追求美观,再然后就是引导和塑造人的行为和欲望。《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思维》里都有人为何对游戏上瘾的挖掘,和如何利用“游戏化”来移植游戏领域好的经验去其他领域。《上瘾》《欲罢不能》则说了产品设计领域怎么进一步坑人上瘾的探索。

所以,游戏有人设计(入坑的路线图,比如为何分关,为何有普通模式和高手模式等),阅读没有人设计这么个路线图。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来给自己设计路线图,或许,就不一样了。所以,书看不下去,是因为我们的技能和挑战不匹配,并且没找到这个路线图和我们自己的GPS定位。以及,超越路线图设计的话,还有个环境设计,参见《终身幼儿园》一样的Context,Peer、Passion、Play、Project。

所以,第二式,用心流曲线找自己的定位和路线图。

三,三种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开篇就提到了阅读的三种目的,获取信息和知识,获得思考,娱乐消遣。作者最鄙视第三种,而我恰恰是第三种。所以,不必非纠结于,读书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理解,一定要学以致用的“道德绑架”。读书,可以只是获取知识,不一定求甚解;读书,也可以求甚解,深度探索和思考,深度学习;读书,也可以当作一种消遣。不同人因人而异,或者同一个人也因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不同阶段而异。说学以致用的,是把阅读等同于学习了,阅读可以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也可以不是学习,比如读小说。读书可以是功利性的,挺好,没有不好,这样效果更好,但是不是全部,阅读也更有无用之用。

所以,第三式,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先。

四,四层能力

也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开篇提到说,会阅读的人和会滑雪的人,能体会到一种优雅,不会的人容易“摔跟头”,这本书不能带你触及优雅,但是带大家一起把走向优雅的基础招式给过一遍。并且,自然是“越主动越有效”,所以阅读就是个主动求虐才可能触及优雅的事。

这四层阅读能力分别是,基础阅读(小学生那种对一门语言的基础掌握和基础阅读能力),检视阅读(略读,概要性了解一本书),分析阅读(深度阅读一本书,探索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还有问题),主题阅读(超越了一本书的局限,为了搞清楚一个主题,而找到跟这个主题有关的一系列书籍,然后做主题性的阅读来阅读多本书,来搞清楚这个主题,每本书是否看完看透都已不是重点,重点是搞清楚这个主题)。

越是深度阅读者、大量阅读者可能对这几个看起来有点傻的四层能力会深有感触,深度阅读、大量阅读的时候就是这几个能力的组合运用。也许有人嘲笑说“基础阅读”也算?你读英文书籍、法文书籍、西班牙文书籍的时候就知道了。

那这个关看不下去书的人啥事呢?因为可能很多人误以为看书就是要认真和深度阅读一本书,其实不必,有走路、小跑、散步、短跑、长跑(还有跳跃)的差异一样,阅读也有不同姿势的。不要为难自己。

那么,第四式,看到不同姿势。

五,四类饮食

有个人,有多年的阅读的困扰,直到遇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直拍大腿,就恨要是早十几年遇到这本书就好了,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这个人是台湾出版人郝明义,这本书解决了许多他多年的困惑。但是新问题又来了,要到哪里去找到自己想读的那本书呢?浩瀚书海,那么容易淹死人和让人迷失。于是为了这个问题,他探索了六七年,然后写了一本“没有越界,不成阅读”的《越读者》。

他把阅读比喻为四类思维饮食,主食(生存能力相关)阅读,美食阅读(愉悦大脑的美味,文史哲和艺术等),蔬果阅读(工具类阅读),甜点阅读(畅销书、愉悦类阅读),以及不好归在前几类里的教科书被称为维生素(缺了不行,吃多又会吐)。如同我们的饮食需要饮食结构,偏食不好,营养要均衡一样,阅读也一样,我们可以有个思维饮食的饮食结构,来给自己把把脉。不同类饮食的涉猎才相对健康。也就是所谓的,没有越界不成阅读。

所以,我们的阅读,不同人、不同诉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期涉猎的书的类目,是有差别的,不同类目不同目的,很正常。重要的是,好歹像分清楚荤菜蔬菜还有水果等不同食物一样,我们可以有个基础的分类方法,知道自己读的哪类。

第五式,识别下自己的思维饮食的结构。

六,找个好环境

我常年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所以早先我看书的办法是几本书轮流看,才勉强伺候得住我那注意力的乱跑和多动症。直到我在《偷师学艺》《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等书里看到说,人的大脑在熟悉的地方(比如家里)就是容易处于偷懒的状态,在相对陌生的地方就容易处于一个紧张兴奋和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比如咖啡馆,旅行途中,看到这里,我那个兴奋啊,好像真是这样。于是,(抠门的)我尝试走进了一家星巴克,结果一屁股坐了三小时注意力很集中,用Macbook与耳机非常专心的写了三小时东西。从此,我就一年经常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星巴克,从注意力渣,不断走到了能一屁股坐一整天,比如八小时写八篇文或看八本书的状态。

后来又在《如何学习》《人如何学习》《我们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学习》等书中不断发现说提升学习效率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不断换环境,因为环境对大脑状态很有影响。大家不必和我一样去星巴克,大多人受不了,因为我喜欢吵的地方,比如我需要高度专注的时候听的音乐是电音,在安静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听钢琴曲我是绝对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因人而异。但有一个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我的”“专属”环境。找到后,以后切换环境就好比一个仪式感,也好比一个心理的锚点,会越来越容易驾驭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并且,注意不要以为这是简单的心理作用,这是大脑状态所致。脑科学的实践延展。比如另一个针对脑科学的注意力延展实践是,阅读最好用台灯或有聚光的射灯,不断给大脑一种“错觉”的暗示,灯光的聚集不断和注意力的聚焦融为一体。有伙伴听我这么说了后,怪我说现在已经离不开台灯了。然后我给她出了个馊主意,要么一年十二个月去试用十二个不同的台灯,找不同的感觉,然后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其他的都捐给山区小朋友们,一举两得。我晚点问问她现在买到第几个了。

第六式,找个适合自己的“专属”环境。

(另,今晚写此文我非常痛苦,因为我这几年已经习惯了星巴克高效专注状态的我,春节和大家一样都窝在家里我要疯了,因为我就是在家里注意力无法集中啊!所以,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起来多动症无数次了......恨也没用,不能出去。)

七,让人推荐一本书,找三个人,一句话推荐理由,看哪个动心了。

有一次,在《奢侈的》这本书的读书会里,一个学妹给我们分享品牌调查的消费者选择同一单品的不同品牌的首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结果调查数据排第一位的是,“闺蜜推荐的那个”。也因为品牌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和信任,不是品牌铁杆粉丝的时候,这个信任就由闺蜜推荐了。这也可以解释个问题,李佳琦为何火爆走红,因为他客串了很多女性的闺蜜(很多女性没有这样一个这么懂美妆的闺蜜),并且李佳琦把效果和理由(或者没理由)都在直播里赤裸裸地传递给大家了。

类似的,看书看不下去,不妨在选书的时候就考虑到这点。比如,找自己的好友推荐一本,并给一句话推荐理由,为多样性,就找三个人各推荐一本,各一句话(或几句话)推荐理由,然后看看自己被哪个理由给勾引了兴趣了,就先读哪本,反正还可以在读不下去的时候继续问他到底这本书好在哪里等等。

我也在《好电影的法则》一书中看到一句话介绍电影剧情来让人猜电影名的玩法,比如,大家猜猜看,都是哪部电影:

*身价亿万的武器发明天才,穿上坚不可摧的高科技西装盔甲,打击恐怖分子。

*这个女人得在二十分钟内弄到十万德国马克,不然她的男友就会被杀。

*一个年龄时钟倒着走的男人,爱上一个年龄时钟正着走的女人。

*一名顾人怨的气象播报员,发现他每天醒来都是同一天。

那么,我也示范下类似办法推荐书籍的做法,

*《雄性衰落》男人探索世界的欲望在游戏世界得到满足而不断弱化了探索身边女性世界的欲望而导致雄性衰落。

*《创新自信力》小朋友比成人更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因是他们有不怕犯错的傻叉的自信,和容错的环境。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的几乎都不得好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触碰了别人的利益。

*《领导变革》让胖子减肥的最好策略是他身边有个胖子挂了,不痛不变,组织变革八步第一步,创造紧迫感。

当然,你也不要忘了传递这种欢乐,当你喜欢看哪些书或你有了好的阅读习惯后,也要传递这种乐趣,经常就一两句话给身边看不下去的书的人偶尔推荐一两本,给他(她)们一点——“闺蜜的推荐”。

第七式,闺蜜的推荐。

八,因一部电影或电视,引发的兴趣与思考,去看一本书。

比如从电影《云图》去看《云图》原著,看看六个小故事是如何再这样的步骤拼出一幅云图的,够狠的可以看英文原著,作者变态到六个故事用了六种不同的英文文法去写。从《追风筝的人》电影去看小说《追风筝的人》,看看电影和小说怎样完全不一样的节奏,小说是前一半精彩至极,而电影却无比敷衍了前一半而把后一半拍到荡气回肠。

比如从电影《萨利机长》可以去看原著《最高职责》里的更多海量细节,和在《高效的秘密》《清单革命》《思考快与慢》《七堂思维课》等书里看到对这个电影的困境的更多解读。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演讲恐惧症联系到《PitchAnything重新定义推销》里从爬虫脑去解读的思路。从电影《火星救援》可以不只看小说原著,还可以看看《下一站火星》的两个疯子。

从皮克斯的几部电影《怪兽大学》《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头脑特工队》《飞屋环游记》《寻梦环游记》去看写皮克斯的几本书《创新公司》《拯救皮克斯》《如何领导天才团队》《乔布斯传》等。从电影《勇敢的心》《投名状》和财经电视剧《激荡》去找到如《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项目干系人管理》《领导变革》《变革之心》《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变革主题的书籍。

比如从电影《美丽心灵》《在云端》《实习生》可以去探索情商主题的书目《情商》《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蔡康永的情商课》《孤独六讲》《只为自己活一次》等。从电影《七十七天》去看原著《北方的空地》和另一本很好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从电影《无问西东》去看《西南联大行思路》《大学与大师》《民国三大校长》等书。

从电影《流浪地球》《太空漫游》《星际穿越》《降临》去看相关科幻书籍《三体》《流浪地球》《太空漫游》《你一生的故事》《诗云》。从电影《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速度与激情》《碟中谍》去看敏捷团队相关书目如《赋能》《盗火》《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团队赋能》等。

第八式,跟着电影电视去阅读。

(差点忘了,《天龙八部》电视剧看过没?把小说《天龙八部》再看一遍岂是一个爽字了得。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金庸的小说都值得多看几部。以及金庸先生过世了,那么《金庸往事》《金庸传》也可以看起来了。)

九,因一个社会问问题去看某本书。

比如一年到头那么多社会事件,以前是微博刷屏,现在是朋友圈各种贴刷屏,结果无数网民就是容易被带节奏,总是容易被煽动傻叉情绪(比如我),《乌合之众》《群氓之族》《千夫所指》《路西法效应》《社会心理学》等书不断探索下去,就可以了解很多背后的东西,而不必急着起愤慨情绪和道德评判了。比如南京扶老人被讹诈一事先不讨论,那年深圳地铁口35岁女性白领猝死也没人扶怎么解释?群体冷漠?其实是人太多导致的“群体无知效应”很容易解释,那以后我遇到要不要救?《社会心理学》里很多场景和对策。

比如家长的语言暴力可能导致孩子跳楼跳桥,且不论心理因素,但语言暴力,可以《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大脑的秘密》《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边界意识》《情商》等书可以看起来。比如被裁员跳楼的事情,可以探索下《反脆弱》《复原力》《斜杠青年》《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斜杠创业家》等书籍看看不同角度和维度。随着探索兴趣和能力等提升,和勤问、勤搜的笨方法,每次遇到点社会问题,除了八卦和站队,其实可以正好成为一次次我们探索学习的入口。

那每年,一年到头都是我们摩拳擦掌的好机会啊,网络报道帖看再多,和自己探索若干主题书籍的乐趣和深度,也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借由很多贴的指引(不是盲从)和启发,而不断搜罗到相关书目。这个阅读游戏的探索地图,会越画越爽(和停不下来)滴。

第九式,跟着社会问题探索阅读。

十,为搞清楚某问题,去看某本书

接前面那个话题,我们都很容易在社会事件社会话题上被煽动、站队,动不动就参与道德评判和道德绑架,好像在网上大家都很容易情绪夸张,更不容易理性,尤其是高学历高智分子,越不一定会理智,那怎么回事?我今天看到的一本《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和知识》写的很不错,也让我思考颇多,结果书看完就朋友圈看到一个对比莎士比亚和奇葩说的帖子,内容高度呼应,笑死,都提到了《娱乐至死》《浅薄》等书籍。帖子里引用许知远有一次Diss马东的场景,对比奇葩说和莎士比亚,结果事实上莎士比亚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不被待见的娱乐低俗一族,并不是我们现在奉为的经典和高雅。当然,这个贴貌似思考颇有维度,结果却又是某平台的广告贴。

那,网络时代,我们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知自由么?连站队都经常被煽动和套路了,为啥?除了刚才提到的《乌合之众》《群氓之族》《千夫所指》《路西法效应》《社会心理学》等之外,《影响力》《先发影响力》继续探索下去,看看我们容易被什么影响,以及,批判性思维了解起来。默认我们所有人都是主观的,识别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多角度思考、再理智决策,那么《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教与学》《思考的艺术》《思辨与立场》《批判性思维工具》《独立思考》《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等书都可以探索起来并且不断实践啦。

那如果想再探索我们为何不理智,那《思考快与慢》继续看起来,人的几十种认知偏差(思维谬误),以及我们的直觉判断、理智思考的两套不同的“系统”也是非常不错的概念,这个两系统的概念被无数书籍引用。

这只是延续前一个话题而展开的探索。平时我们能遇到的问题多了,都是探索入口。比如,我要不要考虑副业?《斜杠青年》《大象与跳蚤》《斜杠创业家》《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设计你所喜爱的人生》都可以探索起来。比如,我的情商不高,让我工作生活都很苦恼,我要怎么办?从《情商》了解到西方的情商框架,从《蔡康永:只为自己活一次》《蒋勋:孤独六讲》知道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情商的理解差异,从《边界意识》《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书籍找到一些沟通的实操等。

第十式,带着问题去探索和阅读。

十一,了解某本书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及解决了什么问题而看某本书。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六分钟的TED演讲视频《GRIT恒毅力》,讲者也写了同名书籍《GRIT恒毅力》,很不错。说的是西点军校每年都有入学成绩和指标好的学生通不过夏天的魔鬼训练,那到底要用什么指标才能提前并有效测出学生能否通过魔鬼训练的可能性?肯定不是智商和分数,也不是情商。所以后来她的研究是,提出了“GRIT恒毅力”这个说法。

继续探索下去,你会发现她师从马丁·塞利格曼,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了解他可以看《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等书,非鸡汤,是积极心理学的书籍,提出了习得性快乐等概念。导师对这个安杰拉的评价是,你都没能提出自己的理论,是这句话启发了安杰拉去探索和提出来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就是这个GRIT。在她的书里还提到两个细节,她美籍华裔,父亲根本不看好她(略有重男轻女现象),所以最后她成名后(并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但不知是否走心)也算是出了一口堵在胸口多年的委屈气。

书里还有一个细节,提到了她的一个隔壁办公室的同事斯科特·考夫曼,如果你看过另一本书《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作者就是这个斯科特·考夫曼)就能把几个人研究的东西给串起来了,很有意思。这个斯科特小时候被安排在智力有问题的特殊学生的班级,后来被某位老师解救,这位老师(当然也是他这辈子的恩人)就是直觉觉得他不该被这样特殊对待。后来的故事证明了他是有音乐天赋(也因为生在艺术世家有基因)而间接导致看起来和常人不一样,貌似有点智力障碍(当然不是真的智力障碍)一样。所以他基于自己经历写了这本《绝非天赋》。

如果再从马丁·塞利格曼的人和书,以及积极心理学探索下去,就又是其他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个脾气不好的胖子,有一天他五六岁的女儿在生日那天郑重跟他说,说自己努力了一年没用哭闹发情绪和脾气,自己一个小朋友都做到了,爸爸你那个坏脾气为什么不能努力不发脾气。这胖男人无地自容。这件事也促成了他后来继续深挖习得性快乐和开辟积极心理学这件事。

所以,了解某本书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及解决了什么问题而看某本书。又是一种深度乐趣,和路数。

第十一式,了解书背景、作者背景及解决的问题而看某本书。

十二,从一本书发现关联的书

前面一个话题,从《GRIT恒毅力》到《真实的幸福》和《绝非天赋》就是一种关联,这种因为一本书无意中发现不同的书的关联的时刻,是种发现宝藏的惊喜,当然,也可以因为这样发现更多自己以前没看到的视角(虽然以前看过那本书,但没发现那个视角),比如《暗时间》一书里刘未鹏提及《GTD搞定》的时候对GTD的解读。也更可以因一本书而获得海量的延展阅读清单,《暗时间》《精进》《七堂思维课》《越读者》等很多书都是如此。如果带着这个兴趣和心态,根本不愁不知道看什么书,每本书都有一个隐形的线和网,把我们引向关联的更多线索、探索方向和书籍。比如我从友人孙小小处知道了郝明义《越读者》,从郝明义《他们说》一书知道了詹宏志,詹宏志《读书与旅行》一书非常不错,十次旅程被他写成十部电影剧本。并且詹宏志有一个一席演讲《旅行人:在路上与在书上》非常不错。

第十二式,从一本书发现关联的书。

十三,找一句话金句

阅读时候发现一句让自己深深认同并拍大腿的句子的时候,是非常快乐之事。不是每本书都能找到遇到这种时刻,但如果能找到,都是宝藏。比如,我在第三遍看《第五项修炼》的时候才发现关于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的时候,发现对学习的解读是,不断构建自己学习兴趣和欲望的能力,让我深深震撼,我直接把这句改成,阅读能力就是不断构建自己阅读兴趣和欲望的能力后,觉得完全就是我的心底的声音,太赞太赞,但是我自己一直说不出。

比如《从0到1》作者问,在什么重要的事情上的看法,你和大家完全不一样?潜台词就是,如果一样,你得多平庸。这也呼应《少有人走的路》的思路。比如《追风筝的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foryou,athousandtimesover)”,醉了多少人。比如《云图》那句,“Soulscrossages,likecloudscrossskies”,还有电影结尾那句,“可是大海,不也是由一滴滴水组成的么?”

金句本身不是目的,提炼、发现金句的能力才是重点,星探一样,挖到了一颗颗星。找不到直接可用但内心深度触动的,就自己总结,比如前文提及的《创新自信力》一书的主旨就是创新的组织并非创新能力强,而是他们和小朋友一样有不怕发错的傻叉的自信,和容错的环境。

第十三式,找一句话金句。

十四,提好问题

看书不要只是输入,要擅长边看边思考,不断和作者对话一样不断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写在书页上,我更喜欢的是在书封面的背面空白处列出一堆(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看这本书想到的问题。这样会让看书的过程愉悦很多,和收获大很多。只是单向是“输入性”阅读好比2D的一条线,思考不断提问题的方式好像带着一张网和不断去织网的方式去阅读,时间长了后,你会发现因思考式阅读而不断织的这张网让你结构和“消化”一本书的能力直线上升,还不需要刻意去记。

当然,提问能力不容易,你可以尝试从每本书提5个以上问题做起,问题直接写在书上。如果关心提问能力的,《如何有效提问》《绝佳提问》《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力量》《学会提问》这几本书可以看看。

第十四式,提好问题。

十五,每天一页

如《微习惯》提及,想养成阅读习惯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每天就看一页书,不给自己太大压力。想要促进下效果的话,可以标出这一页触动自己思考的一句话,或,针对这页提个问题写在边上。

第十五式,每天一页。

十六,找那种停不下来的邂逅

我是某年看村上春树《1Q84》看的停不下来,一天一本,第三天第三本的时候坐车中,下车时候还有十页没看完,我去参加活动还有十分钟要开始了不能迟到,但是我又忍不住啊,三大本了,最后结尾还没明朗,最后十页会明朗么?当然忍不住啊。那怎么办?于是人生头一次边走路边看书......

还有一本《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看到我无数次拍大腿,并书上标记我的各种惊叹(不管是“精彩!!!”还是“放P”),并且,也是人生头一本到最后一节的时候不舍得看完的书。《TheKiteRunner》(《追风筝的人》英文版)是头一本让我看的停不下来的英文书,一个晚上页,三个多晚上看完。《太空漫游》是又一本让我停不下来的英文书,尤其是是在夜晚的航班上看到他们在太空的场景的时候非常有代入感。《一个人的朝圣》让我飞机上看到后背离开椅背,并且午夜入住酒店后连夜看完。

这种停不下来的美好,是种美好,因人而异。一旦遇到过,自然妙不可言。

第十六式,邂逅停不下来的书(看缘分)。

十七,难易搭配

从积极心理学(《真实的幸福》等书)的正向反馈的角度,和类似《项目管理》的里程碑,《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思维》提到的即时反馈,《掌控习惯》《上瘾》等都提及的反馈的角度,也如同前文提及的《心流》曲线图提及的一样,阅读需要个快速的反馈,不然常人不一定有动力继续攻克面前的难度。而无数人遇到的问题就是开始读的那本书不那么愉悦、不那么容易读。也如《超级快速阅读》等书提及的大脑需要快速构建个掌控感。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难啃的书和容易啃的书搭配着读,就容易多了。比如极端一点,我每年阅读量里都有若干本外文书籍,那啃完几本外文书后再看中文书是不是觉得很顺?一个道理,当然,大家不用这么变态。就是记得啃难的书的时候,搭配一本很容易看的书就好。

第十七式,难易搭配。

十八,吃框架,构建驾驭感

也是《超级快速阅读》等书中提及,人的大脑的缘脑那里需要快速构建掌控感和驾驭感,所以看一本书时快速理清脉络和框架,后面就很容易“驰骋”下去。那么怎么构建掌控感和驾驭感呢,小说就是故事线,社科、管理、工具、学习类书籍就是其目录,有人喜欢搭建框架,有人喜欢画思维导图,有人喜欢做视觉图,都类似。

尤其是你会发现很多书作者都提出了个模型框架,这个框架的几个模块也就在目录章节里,当你找到这个框架,再回过去看目录,就容易理解整本书的框架很多。目录大多是有铺垫和延展,中间就是那个模型框架的展开。比如《学习力》一书是ANEW(Aspiration,NeutralSelf-Assessment,EndlessCuriosity,Willingnesstobebadfirst)这个学习模型,《终身幼儿园》是4P模型(Passion,Peer,Play,Project)。

比如《第五项修炼》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思考,并且目录不是按顺序写的,很多人竟然错误的把团队学习当成了本书主推的“第五项修炼”(实际是“系统思考”)。也比如我这几天在看的一本书《表达力》十章中有六章就是作者提出的表达力模型六个模块(目的、输入、思维体系、演讲、书写、反馈),然后前后各两章铺垫。

不是所有书都有清晰的模型框架,但如果有,就更容易吃透目录的整本书的框架,如果没有,那需要自己想办法来理解和驾驭整个目标的结构。比如我今天看的《人文的互联网》这本书,上下篇一共十九章,其实主要就是他从文艺复兴时期海量的信息冲击和人的自由性这两个角度来看文明进化,他也从这“有效的信息处理”和“自由价值的选择”两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对文明和人文的影响和交融,所以上篇叫“阅读·知识·学问”(九章),下篇叫“真实·自由·认知平等”(十章)。

第十八式,吃框架,构建驾驭感。

十九,借力导读

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对经典和名著一直有一种抗拒,这是一种病,从小就不喜欢追谁大家会去追随的人和事,越是大家推崇的我越有点反感和排斥。当然,也和自己根本没有一定的欣赏和品味能力有关。但是当一次一次活动,被伙伴们描述的视角和细节,不断勾引了我对一部部作品的兴趣之后,就是另外一副天地。比如在蒋勋《生活十讲》中的情欲篇看到他说的张爱玲极其推崇《金瓶梅》超越《红楼梦》的价值,比如他提到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对眼睛的描写。比如我常年没有兴趣的《水浒传》,在前些天听李伟长讲人文的时候他提到了武松的酒量到底是多少碗酒,还有其他诸多细节的时候。

还有大家都推崇的简·奥斯汀,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被“名著”圈的人待见,因为写的太不深刻和太没深度,然而作家毛姆在他的随笔集中最推崇的反而就是简·奥斯汀,因为她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对生活中平凡之处的描写太过柔顺和细腻,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名著和经典对人性的深刻刻画,略有过度用力之嫌。以及,所谓的经典,我一直非常排斥那种有限的生命就是要读好书读经典,等类似言论和视角,但是毛姆的视角是,那些跨越了岁月和时空的,读者还就是喜欢的作品,他认为就是经典。我想到了我们有伙伴的女儿小学时期就把《红楼梦》看了十一遍还自己续写,有伙伴的女儿幼儿园时期就看《傲慢与偏见》和《简爱》还要和大人们讲里面的求婚场景和她理解的爱情,她们并没有关心任何所谓文学的价值,她们就是喜欢而已。

比如雷蒙德·卡佛,村上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就是在向他的《当我谈论爱情时谈些什么》致敬,在胡方家的分享会上带我们一起从一篇一篇卡佛的作品(尤其是结尾)的细节中去品味的时候,好像我这种缺乏欣赏品味能力的人在导读和助力之下也真好像品味到了那种美,也有其他伙伴后来写文章的结尾,还刻意“模仿”了卡佛的笔风。

所以,很多书看不下去,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管理书籍,别人给导读一下,指点些许,或品读姿势和动力就完全不一样。入门之前,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用力的姿势和点不对。比如我引向深的是一位扬州伙伴(小人书)讲的一个故事,小时候家里有一百多本字帖,父亲没有直接指定哪本让她练习,就是让她都翻一遍,翻开哪本觉得欢喜,就练哪本。

第十九式,借力导读。

二十,戳中痛点

我的职业有多年是组织变革、组织级改善之类的项目,当然,常年吃力不讨好,而且是非常不讨好。直到我看到一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看到历朝历代做经济变革的人多数不得好死,原因很简单,因为触碰了别人的利益,这让我背脊发凉,因为企业的组织变革和这种经济变革有类似之处,我常年难做的原因我竟然一直都没发现病源,就是变革就是会触碰别人的利益。

也是因此,我更加理解了《项目管理PMBOK》在第五版的时候把“干系人管理”列为第十大领域重点管理的原因,也因此汗颜于自己做了多年的项目,竟然一直弱智于此。深深戳中我痛点。再重新看一本根本不入我眼的一本鸡汤工具书《项目管理精华:给非职业项目经理人的项目管理书》的时候视角就完全不一样,尤其是看里医院发起一个改善项目,但最大的阻力来自医生,自己要怎么做的时候,这故事全过程的推动项目的视角,和我原本的基于项目本身的视角完全不一样了。

再到一本《关键对话》,看整本书我都觉得是在打我耳光,里面很多案例里提及的蠢事我都做过。比如我曾经当众把领导(直系上司)骂了一顿,这种蠢事就是典型的“关键对话”,双方意见相左、都有情绪、高风险(一旦谈崩代价很大),结果可想而知,上司次日就要把我开除。如果把今年的我送到那一年去,多吃了十多年的饭后我会有改善么?我会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么?当然控制不住,但是我发作的瞬间,我会努力忍几秒,把领导推或拖到一个房间去,单独吼一顿,这样结局可能大概率不一样。很简单,领导也有面子。

《关键对话》里怎么说的呢?两个原则,一是为对方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渠道,二是不要偏离原来目标,显然,我两个地雷都踩了。而第二个雷在《非暴力沟通》和《边界意识》书里又有极好措施。比如一起情绪我们就容易出语言暴力,评判和攻击对方,这样只会增加矛盾,但是如果用《非暴力沟通》和《边界意识》的逻辑,第一步,陈述观察,第二步,表达感受(此处甚至可以吼,但吼的是自己的感受,在自己的边界内),第三步,识别情绪背后的我的需求(情绪背后几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第四步,提出请求(你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当我总说自己情商低(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啊),因为上面的事,我在看到丹尼尔·戈尔曼《情商》的框架,A自我认知、B自我管理、C觉察他人、D社交关系,其中B自我管理再分成B1自我控制(负面情绪)和B2自我激励(正名情绪),如果我给自己把把脉,我的A自我认知、B2自我激励、C觉察他人比较好,但是B1自我控制和D社交关系就是个渣。我把上司骂一顿是B1的失控,但只要提升下C的力量,结果还是可化解和管理的,并不需要一定强迫我改掉B1,等等。这样结合起来看,对情商(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的理解和把握,几乎拯救了能继续活到今天没被人给掐死。

这种戳中痛点的事和书匹配的例子我还有好多好多。阅读有学以致用的部分,也有无用之用的部分。这种戳中痛点,是其中非常活生生的有用的那种,但也要看缘分和可能要看匹配程度,因为很多时候看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一旦遇到一个戳中痛点的,就是一个财富。

第二十式,戳中痛点。

二十一,找我想代言也能代言的一本书

按照上面的例子来看,不管是变革主题,还是情商主题,都是我深刻的痛,也是我可以为其中一本书深度代言的一本书。当我们能为一本自己深深认同的一本书代言的时候,其实也是代言一种智慧,并且和这种智慧共生共长,当然,也成为了我们的另一张“名片”。比如我再示范两个。

MIT一位教授和乐高合作26年后,认为人类千年来最伟大的发明是幼儿园,也如前文《创新自信力》所提及,创新的组织和儿童有个共性,就是有不怕犯错的傻叉的自信和容错的空间,那么幼儿园就是提供的这样的“空间”,也就是Context。而成人长大后不断确实了想象力创造力,其实也是因为缺了个类似幼儿园的“空间”(Context)。所以成人需要一个“终身幼儿园”(LifelongKindergarden),和幼儿园一样,从4个P的角度去创造这个情境环境(Context),Peer、Passion、Play、Project,有伙伴们一起充满热情地一起把挑战当成玩耍,或玩耍中挑战。结果我们会发现谷歌的20%自由工作时间和OKR组合起来就让谷歌形成了这种“空间”(Context)。

所以这位MIT教授写了本书《终身幼儿园》(LifelongKindergarden),谷歌的事情参见《重新定义团队》和《这就是OKR》。而我们推动阅读七八年来,也是在无意中在努力创造一个这样的“空间”(Context),让不爱看书的人想看书,让爱看书的人影响其他人,让愿意参与推动的人出来一起推动前面两种人。在我在几个不同的平台基于“志愿者”主题、或“项目”主题的分享中,都是基于类似《终身幼儿园》的灵魂,创造出来的好项目成为了一个引力体,创造了一个“空间”(Context),让很多伙伴就是想参与,和在其中一起累个够呛但乐此不疲。所以,要我代言,我会很想选这本《终身幼儿园》。

但其实内心更想代言的是另一本书,因为我一直是非理性人,不喜欢理性的计划和目标和执行之类,我内心就是个躁动不靠谱、总是胡思乱想、整天活在情感情绪中的那种人,简单一点说刚好接近左右脑的差异。(总有人左右脑理论被推翻了,其实并没有,被推翻的是左右脑独立工作这件事,事实上左右脑是共同协作,但依然还是有所差异和侧重的)。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开篇也引用了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AWholeNewMind)一书的观点,当下是信息时代,未来会是个概念时代,未来会更需要高概念高感性的人。

过去一直受欢迎的MBA等商业思维的人士在未来未必占优势,对比MBA和B-School(BusinessSchool)而言,D-School(DesignSchool)和MFA(MasterofFineArts)等不断呈上升趋势。而其实更简单来看,就是过去一百年的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过度开发利用了左脑思维,而未来的概念时代所需要的高概念高感性的人恰好就是一直被忽视和萎缩了的右脑能力。并且,我们并不需要去开发右脑,只是将萎缩了的右脑的天生的能力释放就好。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AWholeNewMind)展开的就是右脑天生的六种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六种力我都可以各开出一个书单来来深度解剖下去,这本《全新思维》才是我内心的热爱,真正想深度代言的一本,尤其是无数人从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