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我有时候在家里请客吃饭,客人中偶尔也会有些重要人物,一次在接待完一位“上档次”的客人后,陪同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对我说,虽然我们请客人到家里来体现我们的热情,但必要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他说,让客人感觉到被尊重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他就在家里常年准备几份冷冻的佛跳墙,重要的客人来后,家里做几个家常菜,然后把冷冻的佛跳墙热一下,每人一份,隆重地端到客人面前,整个家宴的档次就上去了。如果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准备一份大闸蟹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位企业家朋友的话仿佛一道闪电击中我,他说的不就是在接待客人时构建一个“场景”吗?

从我这位朋友的话中我明白了茅台酒在中国每年都涨价还供不应求的原因,因为它是酒桌上构建高规格、仪式感场景的不二法门。

我们经常会好奇为什么有的人职位不高,影响力却特别大?为什么大家对某个品牌趋之若骛?这其实是背后的场景营造在起很大作用。

场景决定了我们人类的胜出

大部分人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受自己的意志决定,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天猫双十一很多女生都狂热购物?其中很多人购物完又会后悔,后悔自己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用的东西。

这是因为天猫通过几年的时间,在全社会营造了双十一这样一个购物的场景。在双十一这一天,人们就应该购物,如果你不购物,你就有点违和。就如春节、中秋节要和家里亲人团聚一样。

但是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它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人类通过虚构来不断进步,比如公司、国家、宗教、民族、货币等等,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这种虚构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场景构建。

这种场景一旦构建出来人们就会深信不疑,被它左右。就如双十一那天,购物是正常的,不购物反而是不正常的。

我们智人除了有灵长目的黑猩猩、大猩猩等远亲,还有很多同属于人属的近亲,比如尼安德特人。人类学家很喜欢拿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做比较,因为他们跟我们很像。

尼安德特人比智人出现更早,从12万年前开始就遍布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有证据显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有交流。但是,尼安德特人遇到智人之后,在距今3万年前左右逐渐灭绝了。

那么,为什么是我们智人发展出了更强的心智能力呢?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教授马丁?琼斯(MartinJones)在《饭局的起源》里说,从分享食物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社群内部的聚餐场景。

4.6万年前,在那个时候,尼安德特人已经和智人一样能制作石质工具,也会使用火,甚至会用火来加工食物,让食物更美味。但是,尼安德特人跟智人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的聚集区里,各个家庭是分散吃饭的,没有明显的中心活动区。

考古证据也告诉我们,尼安德特人聚集区的遗迹会有很多个小火塘。但智人就不一样,在智人的聚集区里,所有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在智人聚集区的遗迹里,我们不会看到很多分散的小火塘,而是会看到一个公共的大火塘。

这种差别或许说明,聚餐这种社群内部的社交场景构建,可能就是智人发展出更强心智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智人来说,火塘是食物和热量的来源,也是社群的中心。今天英语里的focus这个词,就来自拉丁语的壁炉和火塘。智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吃完饭之后还会聊天、讲故事。

语言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需要有社交场景,而智人社交最主要的场景就是社群内部的聚餐。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这种心智能力,是在饭后聊天中发展起来的。

事实证明,智人选择了正确的生存策略,就是社交场景构建。在尼安德特人的社群里,大家不会聚餐,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之间相互排斥,他们没有发展出更复杂的语言。

而智人的聚餐,让社群内部成员有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景,语言以及很多心智能力的发展都与此有关。这或许就是尼安德特人灭绝了,而我们生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我看了《饭局的起源》之后,明显增加了和客户以及同事聚餐的频次,因为我知道了餐桌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增进交流的好场景。

同样是和别人一起吃饭,饭和宴有什么区别?饭是一日三餐,一般是跟家人、同事一起吃;而宴是招待宾客,这些宾客有时候是你不那么熟悉的人,甚至陌生人。这两种聚餐场景,对应了人类社会的两种联结方式:一是社群内部的联结;二是社群与社群之间的联结。围绕火塘形成的聚餐,帮助人类祖先建立了社群内部的联结,而跟其他人一起吃饭的宴会,帮助人类建立了社群与社群之间的联结。

现代人离婚多和夫妻在一起共同吃饭变少有关,夫妻聚餐开始变少,或许就是家庭解体的开始。朋友关系慢慢淡漠,也是和聚餐变少有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吃吃喝喝不再是人们的追求,但是吃吃喝喝背后营造的场景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减弱。这就难怪哪怕是国家领导人或者是世界首富们相聚,也是觥筹交错。

场景决定客户行为

一个商家通过网站卖沙发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客户比价。客户搜出一大堆同类商品,然后说哪个便宜我就买哪个。所以你稍微有一点匠人精神,你想做一个好一点的沙发出来,不行,你比别人只要贵十块钱,人家就不买。

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专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B.Cialdini)讲了一个特别精彩的案例。他说,他找了一个心理学家来解决消费者只   

记住,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断地尝试错误;如果只遵循正确的方法做事,就永远无法创造。所谓“正确”的方法,是由别人发现的,透过这些正确的方法,你一定可以做出某些成果,你会变成一个制造者、一个工厂,会变成一个技师,但永远不会成为创造者。

而创造者是个四处玩耍、探险的人,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不断地寻找、追寻各种不同的方法;他常常会走错方向,但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能够从中学习,也因而变得愈来愈丰富。创造者会做出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如果他只遵循正确的方法做事,就永远无法做出那些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

创造者必须允许自己看起来像个傻瓜,必须冒着失去他人敬重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那些诗人、画家、舞者、音乐家往往不受人尊敬;而当他们开始受人敬重、当他们得到诺贝尔奖时,他们就不再具有创造力了,从那个片刻起,创造力消失了。

发生了什么事?你曾经看过任何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在得奖后写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吗?你曾看过任何一个受人景仰的人,做出任何具有创造力的事情吗?

不,因为他们开始害怕,害怕万一做错事了、万一事情不对劲了,他们的名声会变得怎样?他们负担不起这一点。所以,当艺术家受人景仰时,他可能就开始变得死气沉沉了。

只有那些准备好要冒险,愿意冒着失去所有名声、自尊、敬重等风险的人,能够一次又一次的投入那些人们认为不值一试的事情。创造者常常被认为是一群疯子,这个世界迟早会认可他们,但总在很久很久以后;这个世界不断地把创造者视为怪物,总认为他们不对劲。

无论你是画画、雕刻还是制作鞋子,也不论你是园丁、农夫、渔夫还是木匠,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把灵魂放进你的创作里,唯有如此,你的创作才会有神圣的品质在其中。

记得,创造和任何特定的工作都无关,创造与你意识的品质有关;无论你做什么都可以是一种创造。如果你真的了解创造的意义,那不论你做什么,都可以是富有创造性的。

创造就是以静心的方式享受任何一种工作,带着深深的爱去做。如果你带着爱来清扫这里,它就是创造;如果你没有爱,那打扫就只是个杂务,只是某个需要完成的义务、一种负担。

事实上,伟大的经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人的闲聊而已。现在我在这里做的是什么?也只是闲聊而已,迟早有一天它们会变成真理,但最初的时候都只是闲聊。

我享受这种闲聊,我可以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永远。或许有一天你们会感到疲倦,但我不会,对我而言,这是纯然的喜悦;或许有一天你们因为疲倦而消失了,这里变得空无一人,但我仍然会继续。当你真的享受某件事情时,那就是具有创造性的。

几天前我读到一个禅师的故事,他站在自己的墓穴里,带着伟大的尊严站着。他已经死了,但他连死亡都是一项创造,他临死前的站立是那般的美,美到你无法再做些什么;即使是死亡,他都带着这样的尊严与优雅。

当你了解重要的不是你做些什么,不管是做菜还是扫地……生命原本就是由一连串的小事所组成。但是你的自我不断地说:这些都只是琐事,你该做些更伟大的事,譬如写一首伟大的诗,成为莎士比亚、柯里达司或弥尔顿。你的自我只会制造麻烦,放掉自我,那么每件事情都是一个创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