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佳作

“点燃阅读新火种”全国读后感大赛

邵子桐作品

编者按:为了推动全民阅读,今年9月,著名媒体“南方周末”发起“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大赛活动,全国众多中学生的优秀作品中从各地汇聚在极具影响力的南方周末。

11月11日,大赛评奖揭晓。大连嘉汇中学初三(2)班邵子桐同学以一篇《诗意与悲伤——读边城有感》夺得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这篇佳作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南方周末在刊文中写道:“邵子桐同学读沈从文的《边城》,不禁为书中人忧心忡忡,‘可怜翠翠姑娘啊,得找个好人家’。这些忧伤就像月下暗流涌动的河水,充满力量的美和诗意,贯穿着人们对死亡与离别的隐隐预知。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书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中学生正在脱离儿时的襁褓,独立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思考背后的情与理。而阅读,给了他们共鸣,也给了他们方向。”

邵子桐的这篇一等奖作品已经发表在年11月11日的《南方周末》上,文后,评委嘉宾这样点评:“作者反复阅读《边城》,由书及人,视野因思考而扩展,读后感文笔真挚优美,与《边城》自身得诗意相得益彰。”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邵子桐同学的获奖作品。

诗意与悲伤——读《边城》有感

作者:大连嘉汇中学三年二班邵子桐

边城,是淡淡的诗意。

是拥有清溪白塔,渡船撑嵩的湘西小城;是快乐与泪水如满天的星子同雨声般的虫鸣,一齐融进那山水河畔;是茶侗小城人民的坦率与糊涂,亦是朦胧美的意象……

初读《边城》,不满十岁。学校运来一批捐赠的书。我挤在人群中,搜索心仪的书,被它古朴素净的书封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捧读《边城》,如饥似渴。在没有形成审美意识的年幼时期,我读着翠翠水晶球般明亮的眼睛,还有她心中宽大的虎耳草;读着傩送手里举起的白鸭腾起的翅羽;读着爷爷摇完船撸和老友一人一口喝烧酒……我竟然在这些文字中,隐隐约约捕捉到一丝优美。

我央求父母去湘西旅游。那年仲夏,我如愿见到了钟灵毓秀的山水。绿水青山、渡船白塔,我从书中走进了大自然,边城给了我美的启蒙。

边城,是淡淡的忧伤。

“听着渡口漂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渡口的大磐石怎么不是温热的了,白塔怎么如此黯淡,疼爱翠翠的老船夫怎么死了?傩送,你还会回来吗?

重读《边城》,是几日前。我坐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初秋的晚风依然暖烘烘的,我突然很想和翠翠一起去崖上摘一把可当伞的虎耳草。

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有的只是小城真实的美,沈先生笔下的《边城》实在动人。我突然能够感同身受,翠翠听到龙舟鼓声和黄狗一起在房前绕着跑的心情;我开始为书中人忧心忡忡,可怜翠翠姑娘啊,得找个好人家。边城的悲,全在求而不得。

边城中的忧伤本身就是诗意的。

它无关声嘶力竭地呐喊与追赶,无关与天意弄人的不懈反抗。这些忧伤更像月下暗流涌动的河水,充满力量的美和诗意,贯穿着人们对死亡与离别的隐隐预知。我甚至想,是忧伤,成就了茶侗的诗意。

翠翠父母的爱情因为不被世俗允许而殉情,多年后翠翠也无法与爱人厮守,隐约间竟似一个注定的轮回;翠翠那逐渐丰盈而未可知的人生,与老船夫的风烛残年,注定只有十几年的交集;傩送热烈地爱着翠翠,却因为良心选择了离开,留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而湘西传统文明的消解,轰然坍塌的白塔,也是悲的一部分。

在那里,离别是淡淡的,阴差阳错是淡淡的,生死也是淡淡的,仿若无足轻重。我想,我明白了。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就是有乐也有哀,有美好,也有遗憾,“此事古难全”。

但这也偏偏就是诗意所在。

沈从文没有去审视评判任何人,无论是翠翠从头到尾的羞涩和躲避,还是老船夫的举棋不定又吞吞吐吐,唯有大老的死和二老的流浪令人心疼。

新版的《边城》里,夹了一张明信片,是湘西的夜景。月光如银子,撒了一河,泄了一地。月色下的湘西美极了,我对美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我依然在《边城》里出不来,不知道那缥缈的希望是否成真,不知道那个在翠翠睡梦里唱歌的少年会不会回来。我竟然盼望故事的结局,是世俗中的大圆满。

明天,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期盼。

“天亮了吗?

“早咧。”

(指导教师嘉汇中学语文组李伟)

亲爱的同学,你读过《边城》吗?

你对这本书有怎样的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来点燃新阅读的火种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1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