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影响》书中的排序,阿勃丝之后就是罗伯特·弗兰克,但因为之前我在读他的《美国人》,就难以懂其涵意,尤其是书中的编排,评价之高,令人更难理解——上次在武汉学习,陶老师说,几十年来,有不少的人对此书重新编辑,但都没能超出作者本人的编排。所以,罗伯特·弗兰克被各路摄影大家奉为圭臬,已然是开宗立派的传说级的人物!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美国摄影师,弗兰克是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

《美国人》是弗兰克于年出版的一本摄影书,为创作这本影集,他在一年的时间里,行走了一万多英里,去了美国的30多个州,最后选取83张照片汇聚而成。《美国人》被誉为改变了摄影的本质,它定义了说什么和怎么说,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书。

在《美国人》中,弗兰克一反以往的摄影表现准则,影调、焦点、构图等似乎都在有意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作对。弗兰克曾经说过:“对照片来说重要的不是构图和完美布光,而是摄影家对他所见的人和事物的感受!”弗兰克在《美国人》表达的,正是当时美国人懈怠、迷惘的精神状态,社会风气由亢奋转为停滞的现状,以及暗藏的社会危机,繁荣一片的美国成了颓败、孤独、感伤的大地。

电车,新奥尔良,年

这一幅照片是画册的封面,它所展现的是在新奥尔良每天都能看到的场景,反映了美国南部种族问题的复杂性。

无轨电车的车窗将人们分隔开,每一个车窗中的人都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美国社会阶层:从正用严厉而不屑的目光注视着摄影师的中产阶级妇女,到典型的黑人女佣以及诚实可靠的“汤姆叔叔”型工人的非洲裔美国人,在正中间打领结的小男孩象征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在丰富的含义之外,画面形态也因金属、皮肤和玻璃的不同质感而显得复杂多样。画面中的电车成为一个二维的平面,立体的人物在这个平面上凸显出来。沿画框顶部扇扇窗户的反光像是能够自动进带的电影胶片。已经有些模糊的电影剧照正讲述着自身的故事。

弗兰克是将日常景象化为满载神秘、戏剧性与不安的影像的大师。这幅照片完美体现了他关于照片一定要有“人性的瞬间”这一理念。

创作《美国人》时,弗兰克使用一部徕卡移轴相机和一支广角镜头。照片的取景看上去很随意,但他很能察觉其中的审美特色,拍摄出引人注目的影像,挑战了同时代人那种画面纯净、形式上无懈可击的拍摄方式。他拍照的速度很快,因此有很多照片都是焦点不实、中心偏移、颗粒明显、曝光不足或模糊不清的。这些特点通常会被看作是失误,但他们在弗兰克的专业操控下,却能为照片传递信息加分,营造了照片的氛围,并增添了照片的戏剧性。

这样的照片无疑在暗示读者,这个社会病了,要出事了

《美国人》至少有下面这些特色:

特色之一:外国人视角

弗兰克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他从16岁起就已经步入瑞士的摄影界,由于无法忍受蕞尔小国瑞士的沉闷与狭隘,决心到当时最令欧洲青年向往的自由天地美国去一试身手。

由此可知,《美国人》是“外国人看美国”,作者没有掩饰自己“外国人”的视角。年的法文版几乎就是一本给欧洲人看的“美国简介”:在每个对开页面的左面登载古今名人所写的“美国及美国人论”,同时还登载了大量的有关美国的各种各样的图表与统计数字,而右面才是由弗兰克拍摄的照片。

这样,弗兰克选择了一些“美国常见,欧洲罕见”的照片。如果不了解当时欧美社会的客观差异,你可能完全不理解这张照片有什么好处。

吧台式的餐桌,在美国很流行,但是当时欧洲餐馆里只有对坐式的餐桌,这种形式完全没有。对欧洲的作者和读者都是新奇的视觉体验

特色之二:无禁忌拍摄

任何一个国家的摄影师都有自己的禁忌,这种禁忌可能是出于社会压力,也可能是创作者本人出于爱国心的自我审查。比如说,在美国“星条旗”就是这样“绝对不能碰”的禁忌。但是弗兰克这个外国人,他可没有禁忌,他甚至把星条旗作为自己拍的主题之一,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他对美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困惑和嘲弄。

同样,《美国人》整体气氛偏向阴郁,和当时美国大众的自我感觉、美国摄影师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疲惫、麻木、丑陋的一面,美国摄影师会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回避这些场景,但是百无禁忌的瑞士小子能格外敏锐的把握的这种情绪,然后将其表现出来。

颓废、孤独和感伤,那个时代只有弗兰克会这样表现美国

特色之三:个性化选择

弗兰克对于拍摄内容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反常规”的:一本《美国人》翻下来,既没有重大事件,没有大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1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