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堃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搭
岭南,自古就远离中原与政治中心,形成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在近现代革新精神中大放异彩。随着不同时期对岭南文化的不同解读方式,不断叠加出岭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南风·人物·李劲堃 年,华艺国际携手雅昌艺术网联合出品「南风」艺术计划,以人物、观察、现场等多层维度,持续、有温度地探讨南方艺术生态。首期「南风·人物」专题,郑重推出在艺术创作与视野格局方面对南方艺术有着重要推动的李劲堃。 20世纪上半叶,国画界民主先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导与倡议艺术革命,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宗旨,成为中国现代美术非常重要的案例。“二高一陈”因出身岭南,因此后来被人们称为“岭南画派”画家。岭南画派在当时不仅仅是区域性美术现象,对整个二十世纪美术更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一个促发中国美术变革的催化剂。 李劲堃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时间走过近一个世纪,当下的艺术家仍在坚持对“岭南画派”的理念进行传承和创新。其中就有一位佼佼者:在继承了岭南画学传统的同时,不忘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吸取世界艺术精粹,践行新时代艺术家的使命。 他就是李劲堃。 李劲堃:勤耕不辍 李劲堃,年出生于广东书画世家,其父李国华亦是岭南画派的传承者之一。耳濡目染之下,李劲堃在父辈的言行、绘画中感受到了岭南画学的魅力。而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等岭南名家,专攻唐宋山水画研究。在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中,李劲堃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画风,成为了继承岭南画学精神最坚韧的一股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绘画创作之外,李劲堃深入学术策展、美术史研究,为的正是发扬岭南画学。李劲堃所坚持的“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为鉴”,被认为是对前辈们艺术主张的一脉相承。 在「南风」项目组的走访中,李劲堃从宋画的传统美学谈到当代岭南绘画的“再折衷”。他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传承者。 ▼ 以古鉴今 由宋画而通达中国传统美学 即使当下李劲堃身上有许多行政职务,但在工作的纷繁忙碌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绘画数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勤耕不辍。李劲堃的中国画创作受到许多人的影响。启蒙阶段,父亲李国华的“人品”和“画品”近乎流淌在基因中。李国华性情谦和,从不张扬,一直默默努力,而他的这种精神又来源于岭南画派的黎雄才。黎雄才的画功,以及他画面上吞吐的气魄,不仅感染着李国华,也对此后李劲堃的创作至关重要。他们所给予李劲堃的,既有绘画技法方面的指导,也有为人处世的引领。 李劲堃临《溪山行旅图》 年临摹x98cm 李劲堃临《溪山行旅图》局部 而后,李劲堃在广州美术学院求学过程中,一次临摹经理给他带来艺术生涯巨大转折与领悟。那时的李劲堃正在研修研究生二年级的课程,幸运的是,学校提供的古画摹本还原度很高。在陈金章、梁世雄两位老师的提议下,李劲堃重点研习了北宋山水大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初见《溪山行旅图》摹本,李劲堃立刻被它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高远的构图所折服,他快速而完整地临完第一稿,却发现“只得其形而未得其意”。李劲堃也陷入深思:为什么范宽《溪山行旅图》会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 带着问题,李劲堃用放大镜观看作品的每一个局部,发现范宽能够很好地把控画面全局,并将意境通过笔法层层推进,而在这背后最离不开的便是艺术家自身的绘画功底与素养。在技法的探索中,范宽将“形”与“意”相互融合,灵活地处理了山体的地势地貌。这也启发了李劲堃在中国画创作方面更多的探索。 从那时起,李劲堃更深入地临摹与研究《溪山行旅图》。它既启迪了李劲堃中国画创作的关键,也是他此后解读山水画的一把钥匙。通过对范宽画作的深刻学习,李劲堃领悟了其背后更深一层的中国山水画奥秘。 李劲堃《幻象》 年作纸本设色×cm 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天、人、地的互为关系,而与之相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涵盖了这些关系。从主动地表述自然,到体现自然与人,再到反思人如何反映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李劲堃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既有人与自然,也有由此派生的“虚”与“实”,而“虚实”正是中国人理解“物”与“空”美学的根源。 在中国绘画形成过程中,“虚实”呈现在“计白当黑”“守空追实”的美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11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梨园春朱超伦柳兰芳金不换受欢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