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网上把《影响力》这本书炒得挺热,经不起诱惑,我花半个月的时间,每天中午休息时看一点,粗略读完。

这是本干货满满的书,里面涉及经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型案例,读起来不会太枯燥。不过要真把每个案例研究透,还得花不少时间。

说来有趣,每当读到这类案例型的书,我不禁会想:外国人为何中意做类似案例的书。我读过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书(尤其是畅销书),案例居多。这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国外人真闲得蛋疼,发现一个自认为很牛叉的观点,要想办法去证明,证明的方式方法就是去做无数调查,收集各行各业的信息,然后观察,找到自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不清楚这过程是否严谨,但从书中案例来看,靠谱的居多。

2、

那外国人是闲得蛋疼吗?别说,还真是。最近读万维钢的《学术问题和真问题》,里面谈到一件事,讲哈佛大学关于离婚原因的调查,说的是在家庭里,如果丈夫没有工作,离婚率会达到3.3%。有工作,全职工作的丈夫离婚率会达到2.5%。试问,此类调查意义何在?或者说问题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是否正确,离婚率的决定性因素能从丈夫有无工作上真是的反应出来?我想不是,至少这个调查太片面,许多地方不通。

有意思的是,文章最后谈及为何会有此类调查,万维钢写到,主要原因是学术兴趣。哈佛大学研究员任性,要去做这个调查。虽然它没有太大价值,但爱好剩余一切。为了爱好,为了让人看起来有趣,要特意去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值得研究的方向。为此,他们可以向学校申请做此类研究。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炮打蚊子」吧,花了钱,兜兜转转,结果整个屁都不是的学术报告出来。

不过反过来想,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婚姻与丈夫工作离婚率的问题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研究是落在实处的,学校也毫无保留的支持他们。从而也证明外国人身上特有的挑战精神,学术上看似无用的东西,指不定哪天真有用。

3、

扯了这么多,我想很多人脑子里在问,《影响力》这本书难道没可取之处吗?不是的,我在这里并不是否定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读,但读的方式需要转换一下。

整本书里,有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大致讲的是新闻行业的事,作者经过调查,发现一个现象:但凡发生一件轰动的新闻,之后会爆出一连串与之类似、相似的新闻。我看完这段后,脑子像是煮了锅沸水,咕咚咕咚的冒,一时间平素里杂乱无章的新闻,分门别类的奔涌过来。想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可以随意举几条,比如电信诈骗死人事件,泥石流事件,明星黄赌毒事件等等。这些新闻原本像一艘艘潜艇,藏着海洋深处,忽然不知在哪儿放了个炮,引起一系列追踪导弹对其发起猛攻。

我读过这个案例后,每次看见热点新闻,会劝自己冷静,因为后面必然会出一些列报道,看得多了,心里对于只报道、解析、评析,而不解决根本问题的某些机构,越发心灰意冷。关于这些稿件,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何会如此,难道一件事成为热点后,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上面?这问题可能需要心理学专家或社会学专家才能解释得清楚。

不过还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新闻从业者是否一直堆积着这些稿件,等着谁出个大新闻后如连珠炮似的,频频发力,他们会如接力跑样引起社会效应。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不清楚。

不过对现今新闻从业人员,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始终觉得这件事哪儿不对,怎么可能会接二连三撞上《影响力》的预言。这问题直到我读到和菜头写的一篇讲锤子的新闻,才恍然大悟。

这篇新闻有些老,说的是一次车祸,司机不小心,把车开进水里,打不开车门,也没有砸车窗的工具,被水淹死。新闻分析道,如果那人车上有救生锤,把玻璃敲碎,或许能逃过一命。这篇稿子一发,许多老司机们看见这篇报道,纷纷跑到网上去买锤子,一时间锤子如同白醋、板蓝根般走俏。

和菜头在文章最后写到:现在看看,那些买锤子的,有多少人用过那把锤子。对于车祸,事情的真相是,发生最多的概率性事件是酒驾和违规驾驶。人们只要掌握好这两点,会避免绝大多数车祸事件发生。新闻之所以拿淹死做文章,想来也应了那句: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的传播规律。

或许,当你被焦虑、恐慌、不安的气氛围绕时,先不要着急,请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把锤子。

(完)

有人说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在早期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