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著名教育大家、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卢元镇曾写了一篇短文讨论中日两国体育的“时间差”,当时发现有几组数据的巧合,测算中日两国在体育大事件上存在三、四十年左右的前后差距:——日本创建并使用“體育”一词在年,中国引进该概念与术语,写进清廷法定文件是年。——日本制订具有历史意义的《体育振兴法》在年,中国制订一法三纲(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年。——日本第一次举办东京奥运会是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在年,成功举办在年。今年()东京将补办第二次奥运会。中国将何时能第二次举办奥运会呢?根据历史对比法推算,约在或年。如中国经济与社会以及体育运动能保持高速发展或许会提前。这是预言,还是戏言?难说。卢元镇也表示,这些权做一家之言:“如我在世时,能再见盛况,我乐见预言失败。如戏言成真,请届时勿忘告乃翁。”

屏幕前的你,是否认同卢元镇先生的观点呢?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在过去20年的奥运会中,中国确实一直是名副其实的“金牌大国”,在奖牌榜上也遥遥领先日本。尤其是在乒羽等项目中在全世界范围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分,奥运会上的奖牌数量并不能代表国民的身体素质。更何况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低下的话题还屡屡冲上热搜,再加上学校基层体育课被霸占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参考日本全国盛行的先进体育教育课,卢元镇先生的论断可能所言非虚...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奥运奖牌榜上稳定压制住邻国日本呢?这和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密不可分,在奥运会上所有竞技项目都是平等的。这的确没有错!运动项目没有贵贱之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项目之间的影响力大小是客观且真实存在的。无论是从商业品牌价值还是群众参与基础来说,足球和篮球等团队复合型运动的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并且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更加宽泛。那么中日两国在这些项目上的比较呢?足球,自然不必多说,作为4届亚洲杯冠军得主和能轻松排出全员旅欧班的豪华阵容,日本足球一直是万千中国球迷羡慕的对象;篮球,自打姚明、王治郅老去之后,面对拥有八村垒、渡边雄太等NBA球员的日本队,亚洲冠军还是能轻松企及的荣誉吗?要知道日本足球的职业化几乎和中国同时起步,但如今每到世界杯预选赛最后几轮的时候,我们的球迷还在拼命计算出线形势,可是日本球员和球迷想着的都是世界杯四强甚至冠军...

作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商业开发和人才选拔上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产业水平综合发展情况的,并且在人才选拔上也可以给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个可靠的蓝本。

鉴于中日两国在足球发展上肉眼可见的鸿沟,还有未来差距可能越来越大的篮球水平。

八村垒

现在看卢元镇老先生所说的中日两国体育“时间差”实在所言非虚,并且这份“差距”的体现可能远远不只在时间上。

亦或许在基层体育教育方面,我们落后日本的时间可不止30、40年...

01

夯实的基层体育课没有霸课,没有一直生病的体育老师,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园内,体育是教育的文化也是特色。在日本,学生们完全是自发和自主的选择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体育老师和教练们在平时也很少去逼迫学生一定要完成什么动作或者目标。以当地足球名校静冈学园为例,每到放学后就会有超过名学生汇聚到学校操场上静候教练员的指导,而学校的川口教练在做过一些常规的教学指导后就会将这些学生进行分队打升降级对抗赛。此处援引川口教练的原话:“踢球其实就跟学习一样,教练要做的是引导学员们自己去思考球到底该怎么处理,而不是一昧地进行灌输,这些对他们日后都会有帮助。”“进行校内升降级赛的目的,就是要让每名球员都有机会代表学校出场。那些踢球出色的学员,往往文化课成绩也很优秀。”没有硬性指标和规定,静冈学园足球部的学员们完全是出自爱好和发自内心想要代表学校出场的梦想去参加每一堂训练课。不仅仅是足球,日本教育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们的体育梦想,这一点在日本中学校园的“部门活动”,即社团活动中可以得到生动的体现。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日本有90%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加入至少一个社团,并在放学后参加该社团的训练教学活动。这其中又以体育类社团为主流,占据了60%以上日本青少年的课余时间,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踢球影响学习一说,哪怕你不是足球部的,放学后也会自觉去到相应社团或者打篮球,或者练体操。

如果有机会走进真实的日本校园,你就能看见各类体育社团的海报横幅遍布在学校的角角落落。据说那些从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的学生可能会被视为异类,所以像《灌篮高手》里面柔道部和篮球部“抢人”的剧情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相比之下,前些年一则日本足球教练来中国参与青训工作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因为下了一点小雨,各个家长就纷纷为自家孩子临时请假,最后只剩下教练一人与空荡荡的操场对望。

“下雨了不练,身体不舒服不练,要考试了不练,那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练球呢?”

这样场景在我国并非个例,但此时此刻日本的青少年可能正在操场上挥汗如雨。他们在间歇期涌到一旁的水池对着朝上的水龙头直接饮水解渴,这一幕几乎神还原了《灌篮高手》片头里的樱木花道。

留校苦训半年的小球员们打开热乎乎的便当,第一口就能吃出那是妈妈的味道——许多年以后,人老珠黄的你再回想起青春,你又会更加羡慕哪一种呢?

除了学生本身的自发性以外,日本教育界的职能部门也会极具针对性的颁布一些硬性的体育教育指导方针。

年,CCTV5播出了《日本学校游泳状况》,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游泳教育的情况。概要如下:

①日本政府规定,全日本每一个小学必须修建游泳馆,开设游泳教学训练课。

②每所高中学校必须有标准游泳馆,培训优秀选手后备人才。

③全日本,中学生游泳成绩优秀者免试保送上大学。

④实行强制性措施和鼓励政策培养游泳后备人才。

⑤日本泳协今年公布全日本注册优秀游泳后备人才,从去年的22万提升到今年的25万人。

⑥每一个青少年要掌握游泳技能,是日本全社会的共识。

⑦每年通过游泳比赛,选拔有潜力的学生是日本政府的重要工作。

⑧学校是日本游泳人才培养和奥运会人才选拔的重要基地。

⑨早稻田大学采用现代化训练和数据分折法(水糟中技术训练),培养出众多世界水平选手。

⑩日本游泳的先进技术科学研究,是渡边一平等(米蛙泳世界纪录保持者)选手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国拥有1.8亿中小学生,因为不会游泳,每年夏天各地都会出现儿童和青少年溺亡的悲剧,于是很多家长和学校就索性把孩子们都圈养起来,不让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了。可是这真的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帮助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害怕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承担受伤的风险,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竞技体育本身并不是建立在伤害的基础上,青少年们享受、参与、调节身心,才是运动真正的作用所在。日本与我们仅有一海之隔,同为亚洲黄色人种,他们的做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榜样力量。总而言之,日本社会普遍认同和重视体育的“教育”属性,真正认可体育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师和教练们也将培养终生运动者为己任。

唯有基础夯实的体育课,才能保证国民中的运动人口,才能保证竞技体育人才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02

完善的全国赛事全民参与的运动氛围,也逐渐酝酿出了日本完善的体育赛事制度,从区到县再到全国,日本的全国大赛悠久且制度完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常年来都因为“制霸全国”的主题而持续霸占热搜!每年支参赛队伍,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将会在日本最好的国家体育场享受现场人的顶礼膜拜,全国40家媒体实况转播,学校还会包10辆大巴车全程跋涉公里只为给球队应援,而今年已经是该项赛事举办的第年。这一连串数字结合起来,铸就了以校园的情怀,青春的符号,热血、泪水、汗水、应援、梦想为主题的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由于于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视,在各个项目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早已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名片。然而这也只是日本体育教育的一处缩影...单就足球项目为例,日本足协已经为国民设计了一套从出生到入土的终身赛事服务制度。只要你想参加,足够热爱足球,你可以从小学开始踢,一直踢到70岁以上(O-70)。

日本足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sj/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