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为什么好观点传不出去,洗脑的东西却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 为什么写的文章没人看? 为什么想法讲出来后没人认同? 为什么提交的产品方案没人懂,讲也讲不明白? 我从最近「共读会」学员在读的《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里找到了答案,按照这本书的说法,是因为你观点缺乏黏性。 丘吉尔曾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当谎言已经绕着地球跑了半圈时,真相还没有穿好衣服。 确实如此,你肯定也会发现,那些恐吓的事、谣言会瞬间传遍网络,但真相很少有人听甚至讲不出来。 我们在讨厌这些谣言、憎恨这些洗脑东西的同时,也该有一个反思: 为什么真相很难被讲清楚?为什么好的观点传不出去,反而洗脑的东西越传越远? 其实核心就是, 那些善于深度思考、掌握真理、有很好计划的人,往往在表达上缺乏黏性。 01 什么叫黏性? 什么叫黏性? 所谓的黏性,就是你的创意和观点让大家能听懂、能记住,并且可以持续地向外传播。 不管你是要做爆款书、爆款课,还是想写一个清晰的方案,讲清楚自己的产品,这里都有内在联系。 那么,一个好点子怎样可以生存下来? 要知道,人的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也就是说,大脑能不想事儿就不想。所以,最贴合心理运行机制的方式,其实就是最有黏性的方式。 举个例子,你知道很多管理者都很发愁一件事情,就是上班摸鱼。 比如你看到设计师在繁忙地点击界面,结果人家在逛淘宝,等你一走近人家又在工作,也没法说。 如何不让员工摸鱼呢? 迪士尼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知道迪士尼的管理是很难的,那么大的园区,工作人员站在所有的边边角角,不可能有人盯着他们,巡查也不现实。 迪士尼用了一个非常棒的点子去传播他们的管理理念。 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不会说在招一个工作人员,而是说在试镜——上班不叫上班,叫演出,穿的衣服不叫工装,叫演出服,整个园区不叫园区,而叫剧场,那些来看你演出的游客都叫嘉宾。 一旦接受这个设定,哪怕一个最小的演员,他会在演戏的时候突然躺倒休息吗?不会的。 不管大家的眼光有没有聚焦到你身上,都会卖力的跳舞,因为你在演戏。 剧场和演出的设定,让整个迪士尼,摸鱼的现象很少。 这就是一个有黏性的观点。 再举个例子,如果向你介绍《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我会说心理界有本书很出名叫《影响力》,而这本书其实是内容创作者、创意提案者、管理者的《影响力》。是不是也很好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让创意更有黏性? 具体到底怎样操作呢? 书里讲到了六大核心原则。 第一,简单。讲如何提炼核心,精准表达。 第二,意外。讲如何创造意外、反认知、吸引和维持注意。 第三,具体。讲如何清晰表达,帮人理解记忆。 第四,可信。讲如何强化细节,让人愿意相信。 第五,情感。讲如何快速与别人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人在乎。 第六,故事。有时候道理讲不明白的事,故事可以讲清楚,用故事促进他人行动。 这六大原则,每个原则有很多的案例,也给了具体的可操作技巧,所以这是一本充满了实操的书。了解这些观点以后,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有很多改变。 第一,它彻底改变了我的沟通方式。 以前我很喜欢边说话边思考,结论会在最后出来,但这个观点告诉我,要保证核心结论在前面。这让我的表达有了很多冲击力。 比如做短视频,只有60多秒的时间,且抓别人注意力只有几秒钟,必须要把重点放在前面。现在,我短视频观众的停留时间比以前要好很多。 第二,它彻底改变了我思考和做业务的方式。 比如最初我在做共读会写卡营课程的时候, 第一章叫“好的写作观”; 第二章叫“如何定一个领域持续创作”; 第三章叫“如何开始写一篇文章”。 当我真的用这本书的几个观点,用故事思维重新看的时候发现: 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写作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写作? 第二是,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我一写就觉得自己很糟糕,怎么办? 当这些问题被梳理完、解释完,他才会开始想如何架构一篇文章。 所以,内容可以一样,但行业专家的思考方式和按照传播角度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搭建的框架也会不同。 其实不仅是我,还有很多电影编剧,比如《飞驰人生》的编剧说,其实写剧本也是这样。这个概念叫信息缝,就是讲一大段留一个小口。 比如《飞驰人生》的剧本: 故事一开始有个赛车手,特别牛,但他五年不开车,就在卖包子。为什么?因为五年前他非法赛车被禁赛。现在因为一个原因他必须得赛车,但又没钱没人。怎么办呢?他找到了以前的伙伴,又辗转找了人投资。终于有赛车了,中途运输又出了问题!车好不容易修好了,伙伴又因为受伤没法参赛了。只好男主自己一个人上。眼看着要输掉比赛,结果在拐弯处超过,好像有机会赢了!结果遇到石块,刹车损坏,冲出悬崖,他的生命固定在那一刻!最后,很多人都关心男主到底活着没有? 所以留下来看彩蛋。 这就是运用了技巧,不断留知识缝,给别人90%的固定内容,10%的谜团,他就会一直往下读。 写文章、做短视频、提方案......都一样,只要你有一个想法,希望让别人理解自己、传播出去发生影响力,都需要懂得运用这些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三种视角 至少有三类人特别需要这本书。 第一,如果你本身是一个传播者。比如编辑、作者、短视频创作者、教师、培训师。读这本书会让你的内容点击率更高,更吸引别人,更容易有爆款。 第二,如果你是一个做职业发展的人。要给客户、领导提方案,给学员、员工讲概念。你需要这本书让你的想法可以传递出去。 第三,如果你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你需要用这套方法把你的专业传出去。越是一个深度思考者,越应该懂得如何传播好的思想。 最后, 希望我们一起多读好书, 让行为更有黏性,让想法传得更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1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推荐影响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