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供图

优质有益的读物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让学生有好书读、会读好书,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命题。

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如何?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何提升青少年阅读素养?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8万余份。

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读物多局限为课标推荐书目。课标推荐书目缺少分级分类,存在与考试挂钩、读物选择“应试化”等现象。课题组建议应加强读物分级分类指导,拓展学生阅读兴趣;规范出版市场,鼓励经典及优秀原创作品;建立电子读物准入机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意义。

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缺少基本的时间保证。样本中近1/2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近1/3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分学段来看,小学生中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比36%,1-2小时之间的占比27%,仅有7%的学生能保证每周7小时及以上的阅读时间;初中生中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比43%,35%的学生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仅有3%的学生每周阅读7小时及以上;高中阶段学生阅读时间进一步下降,5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另外,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生阅读时间和作业时间负相关,即作业时间越多,课外阅读时间越少。

课题组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生关于最喜欢读物的回答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多为课标推荐阅读书目,如《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1/10的学生表示“我平时不太阅读”。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群体中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占比更高。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曾针对全国国民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读书的原因主要为“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

课标推荐书目分级分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读物的实际选择中,最具影响力当属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附的推荐书目,是大多数学生最喜爱读物的来源。课标推荐书目虽然数次更新,但总体上仍以文学类经典作品为主,具体书目变化不大。关于其他类型的读物推荐,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仅以“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等意见带过,而无具体指导。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自然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课题组对于青少年最喜爱读物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自然科学类、科幻类作品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读物类型,分别占总样本的13%和15%。这一部分需求,是目前的课标推荐书目无法完全满足的。另外,课标推荐书目并没有明确标明阅读难度。有学者对课标推荐书目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进行阅读分级测评,发现存在部分书籍难度超出对应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现象。

读物选择也出现“应试化”现象

将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写入语文教材标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希望学生“少做题、多读书”。但是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读物阅读与考试挂钩、“为了考试而读书”的现象。以年某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题”为例,题目要求选出有关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该选项为《简·爱》中男主角“双耳失聪”,事实上原著中是“双目失明”,考核的目的就在于能否识别。仍以《简·爱》为例,另一地中考题要求填写出主人公童年所住居所的名字“盖茨海德府”,实属对于考生记忆力的考查。

课题组认为,这类题目过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tsyxl/1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