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mip.yiyuan.99.com.cn/bjzkbdfyy/a/284647/

回顾那一段热闹无比的青春岁月,热血,也挺白痴,但也感性、绝无冷场。

很多人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的。

首先,要感谢九把刀,带给我们这么棒的青春回忆。

从原著看青春气息

九把刀的作品,从初中时代就是陪伴我度过烦闷生活的最佳良伴。

有些人看电影之前不爱先看原著。当然看完原著总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看电影的角度,这是一定的。不过我必须说,关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鼓励你先去看原著小说,因为它们根本是互不影响。甚至我要套一句九把刀自己说的:“电影比原著更好看。”

(以下简称《那些年》)

至于好看在哪里?我觉得是电影里我根本看不到九把刀的爱情影子。就只是我们这年轻一代,那些年,每个人曾有过的只属于自己青春岁月片段的集合。

《那些年》的制造成份是热血、麻吉、青春加初恋,风格则是十足的九把刀流,白烂无厘头到极点,而且很多地方都充满卡漫风格。

除此之外,我在此片上了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国产青春片缺少的诚意。

如果《蓝色大门》、《九降风》拍出了青春的灵巧;那么九把刀就把《那些年》拍出了青春的热血和遗憾。

某种程度上,第一部电影就像第一次恋爱一样,都会永远在心中占着一席之地,特别地珍贵与难得。不管后来风格或手法如何改变,处女作确实定义了一个创作者最初也最单纯的自己。就如同村上春树的《听风的歌》,和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一样。那是往后一切的起点。

你的学生岁月谁帮你留下记忆?除了一群狐朋狗友,本就应该还有电影才对。

为了一个女生用功念书,为了一个自由格斗,为了一个女生写一本书,为了一个女生拍电影...一个女生,能在一个男人的生命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知该说是女生的幸福还是男生的幸运,或许,对双方都是幸福与幸运吧。

台湾校园电影习惯黯淡地沉潜、不喜欢雀跃地飞翔,为啥?大概是导演们的理想更高、或者是彻底地不被金钱诱惑吧。

在拍摄校园生活最泛滥的那几年,谁要去描绘宿舍中集体戴着CS游戏钢盔和打手枪的那一段?所以刚好有个人生不停的战斗的九把刀出现了。

就像原著小说里面中写到: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一百个人面前极尽丢脸之能事,还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没有他喜欢的女孩;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篮下被盖一百次火锅,还觉得打篮球是件有趣的事——只要附近没有他喜欢的女孩;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因为成绩差劲、上课捣乱、跟墙壁说话,变成某种反其道而行的英雄——只要他不需要坐在喜欢的女孩的前面。”

因为那就是青春。一生只有一次、再也不可逆的光辉岁月。

那是个动不动就说要拯救世界,成天做着英雄梦的时光。

与同学们一起咒骂老师与教官,一起翻墙和翘课,一起骑脚踏车放学迎着风大喊万岁,一起在榕树下吃冰替路过的女生打分数定等级,一起编织着长大后的梦想却不知道长大后却好想回去的年代......

原著小说里说这段爱情是一辈子的羁绊,但我觉得这些青春回忆更像是养分,滋养着一个无敌热血、自信到爆炸、永保赤子之心的人的重要材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或许比九把刀的还精彩也说不定。不管怎样,那都是属于每个人的珍贵记忆,虽然我们无法将其拍成一部电影,但回忆胶卷却可以在心里无数遍上映。

我爱上它的真诚

在柯景腾所有看似无厘头又幼稚的行为,原来是为了不忘记心里的那个初衷、不忘记青春年少曾有的感动、不忘记那群在学校一起笑过哭过的朋友们、也不忘记那个曾经深深爱过的女孩。

我喜欢《那些年》,因为我爱上它的真诚,喜欢它永不止息的追逐,虽然长时间热血地活着很累、很辛苦,可是回忆也会相对地酸甜苦辣各式滋味更加深刻吧。

作家吴祥辉在《拒绝联考的小子》中提到,大家总爱问小说故事是不是他本人的真实故事,他回答得很妙:

“我只是透过自己的故事,书写同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苦闷,情感和心事。”

所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经验的共同记忆的描写。《那些年》也是一个关于共同记忆的故事。小说版的《那些年》是九把刀自己的青春记忆,电影《那些年》则是大家的共同记忆。

《那些年》是九把刀最畅销也最广为人知的一本小说,里头可以看见一个幼稚且永远长不大的男孩,为了爱情而自我感觉良好地、发光地奋斗着。

大抵上,电影也同时地保留了这样的故事宗旨,但彻底的剃除掉现实人生的杂质,纯化而为一部不是属于九把刀的、而是属于这世代的年轻人们所拥有过的一部青春梦想电影。

不是因为柯镇东比真正的柯景腾帅过头,而是因为电影里面没有王小华和毛毛狗、而小说里面也没有胡家玮,这些个真实人物各自存在在电影以外的另一个平行时空吧?说到底,电影本身,就是我们芸芸众生所冀望的自己青春记忆的另一个美好时空。

《那些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完整独立具有自己生命的个体了,不是当初真实柯景腾与沈佳宜的成长回忆,不是小说的柯景腾与沈佳宜的故事版本,而是结合更多人的热血参与、融入更多观众的青春泪水的美好世界。

一部被无数人喜欢的电影,它其实不再是一部电影,而是无数部电影。

我不晓得会有多少人喜欢《那些年》,至少我深受感动。

一部电影有人觉得刻骨铭心,就会有人不以为然,这很正常。

村上春树曾说过:“一本小说或一间店,与其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说还不错啦、还可以,还不如十个里有一两个是真心喜爱的。”

而事实上本来也没有无懈可击的电影吧,缺点总是有的,但那就像听歌一样,听到最后其实已经不是在听歌了,而是在听歌里的感情。

九把刀说拍这部电影就像在对自己的青春时代作心理治疗一样。

所以,幼稚的,精彩了;而后悔的,结束了。

事实上人生不能重来,但是面对自己最重要的一段岁月,关于青春、友情、爱情...谁都有权利梦到当初的自己潇洒走一回。

但是,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吴祥辉说《拒绝联考的小子》不是他自己的故事,那只是大家的故事,但我还是会觉得那是吴祥辉的故事;而九把刀说《那些年》是他自己的故事,但我看《那些年》电影却强烈地感觉到,那不是他的故事,而是青春的故事。

“我拥有一个非常强悍、非常感人的《那些年》电影版本结局,这个电影版本的故事是我对青春的最佳诠释。”—九把刀。

而它也的确是一个好结局。

是几乎所有曾留下爱的遗憾的人,都想要这么大干一场的戏码。因为九把刀对于过往岁月的那份爱与执着,所以很多细节的增加与剧情概念的坚持实践,一部青春洋溢的欢乐感人电影,于是诞生。

从票房和口碑看电影发展

“我曾经一度真的接近我的承诺,但我还是失信了。我不会说漂亮的场面话,所以为了避免我鬼扯,于是我真的没看电影最后的上映版,就只为了诚实回答一句我不知道。所以我真的不知道电影最后的模样,我没有颜面宣传电影,虽然听到你们称赞戏院版本的那些年还是很感人,我还是很高兴,但我知道我不配。”

九把刀在上映时这样说。

年8月19日,《那些年》在台湾上映。伴随着电影的卖座成绩,以长达5个月整的电影档期、而创下台湾电影院上映时间最久的记录。

之后,电影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陆续播出,均取得好口碑。

甚至还一度打破香港华语片的历史票房纪录,可说是世界电影中投资报酬率最高的电影之一。

以《那些年》的成绩来看,实在很难想像这是一部集合众多电影新人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不管是运镜或是整体节奏感都无可挑剔。

虽然和时下偶像剧的题材相近,讲的都是有关爱情的故事,但《那些年》的意境实在高出不少。

《好莱坞报导》记者MaggieLee描述电影《那些年》为“打闹、怀旧的成年甜点”。她称赞这部电影“《那些年》从不断自嘲的男孩角度,注入新鲜、酸甜的特点至风格中”。

同时她表示这部电影不同于过去亚洲的青少年电影过于“甜腻”,她提到:“年轻的演员尽管只有有限的表达能力,但已经能够自觉地呈现出不在乎的态度。”

《综艺》评论人罗素·爱德华称赞这部电影是“台湾过去10几年来,许多同类型之虚构青年故事中最为成熟的一部”。

由此可见,《那些年》所创造的辉煌即使是放到现在,依旧璀璨。

其实《那些年》最奇妙的就是把高中恋情的惊险刺激、激烈竞争与心碎痛苦都以怀旧和幽默手法好好地描绘出来。

另外,这份来自青春爱恋的满满诚意,也体现在每个小细节。

影片也可以分为两个基调,一个基调就是胡闹、搞笑、庸俗的校园学生电影,有年轻人的创意与活力,但难登大雅之堂;另一个基调则是深刻、沉重到令人心痛的情感领悟,其铺陈技巧及人性观察之细腻感人的程度,实在不输大师名作。

就如九把刀自己所说,他在很多镜头都埋了一些梗,知道的人就知道,不知道的也不影响剧情。这些笑点有的是90年代的怀旧梗,有的则是最近的热门梗,既满足到同时代的后青春期朋友,也照顾到年纪较轻的青少年学子。

柯景腾终究无法与之交往的沈佳宜在一起,就像是李安《断背山》中所说的,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断背山。观众可以把沈佳宜投射为自己从前的恋人、过往的理想,或是一切已经逝去,再也无法挽回的人、事、物。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全片最精华的部分,当最后柯景腾扑向沈佳宜的新郎,吻了现实中那永远再也不可能实现的一吻,脑海中萦绕着这段感情过去的种种、以及终究来不及补偿的悔恨,整部影片在观众心中引发的遗憾与感伤,在此被推上最高潮,眼泪也随之溃堤而出。

“人生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啊!”

沈佳宜在青涩年少时不经心的这一句话,成了年过三十的九把刀、以及无数成年观众们,历经人事变化后心中共鸣的回响。

类型台湾乡民文化

周星驰因为迷恋李小龙而进演艺圈,拍了《少林足球》、《功夫》等作品,也不断地在作品里向李小龙致敬。九把刀也在他的《那些年》之中,不断地向他爱的东西致敬。那些,是什么东西?姑且先称为“文化”。

当你看见《那些年》电影预告中,所谓向电影《艋舺》致敬的桥段,改编的那两句话,其实都是向乡民致敬。

乡民文化元素,在《那些年》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地散落在整场电影里面。

视觉化、立体化、具现化,它们不再只是文字与符号、推文与缩排,而是众人集气而成为剧本的养分,透过电影表现法给更多人的一种另类体会。

我知道当时《那些年》的票房好坏。最重要原因,是因为我真的很想知道,这种向乡民致敬,也为这种文化传承的商业潜力试水温的电影,在现在还有没有发展性?

其实,《鸡排英雄》已然隐约透露出答案了,《那些年》的票房,应是再验证的一部。

若把《那些年》小说当做现实,那么,电影《那些年》增删了太多数不清的桥段剧情,比较理想化、也比较梦幻。

常常有好故事被拍成烂电影,是哪里有问题?我想通常都是导演的问题吧。厉害的导演除了要知道「怎么拍」之外,还要融入剧情和体会剧情动机。

英国编剧JamesWatkins后来跨足做导演,说过编剧与导演是完全两回事,常常有技术好的导演,忘了自己必须和演员一样、去思考与沉浸在剧情的气氛之中。好的导演绝对是能留下编剧最重要的菁华部分、并且充分拍出剧情感觉的人。

而九把刀有执行导演相助、跳过导演技术这一关,身为当事人,用编剧的立场、导演的身份,去捍卫自己坚持的部分,电影青春热血的灵魂,所以《那些年》很成功。

正如九把刀自己所说:“我当导演不是因为我很厉害,而是因为我很幸运。不过我没有办法靠很幸运拍出一部好电影,所以我会非常的努力。”

在此,要提醒观影年龄已经是一只脚跨入LKK时代的观众,可能需要先敞开心胸,熟悉并接纳九把刀这部影片中层出不穷的脏话,以及关于SEX的片段,克服对这些比较媚俗、耍酷情节的反感,才能真正体会这部影片完美传达出的那股——人生中失去的、错过的,将永远无法追回的遗憾、惆怅、与惘然。

其实对于“有故事”的人看完后心情是会很低落的,它让观影者沉浸在一种失落而有所缺憾的情绪中,就像看完《断背山》一样。

因为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一块不圆满的区域,对于生命中过往无法挽回的人事物有种美化、想像与憧憬。这部电影会把我们拉进那块区域,久久无法出来。

当青春的年少轻狂,与青涩的回忆逐渐在上班打卡下班睡觉或是早出晚归的忙碌生活给一层一层覆盖时,我们似乎已经失去还击能力,只能选择妥协,让时间的洪流恣意的剥夺我们那块最原始又最可爱的样貌,变成一个符合时代需求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人生。

《那些年》成功的地方就是将我们尘封已久的回忆与那层厚重的面具卸下,让我们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品味过去那份真实又单纯的自我。

柯景腾与李小华

其实九把刀在原著里面有一处很浅的隐喻——小说里有个电影中没出现的女生叫李小华。

在沈佳仪帮柯景腾补习数学之后,升上国三。大家的座位又重新编排了一次,坐在他附近的是李小华。李小华连番主动问他功课,放学后一起散步。日积月累,柯景腾慢慢喜欢了李小华。

年少无知的时候,对爱情总是手足无措。

有次下大雨,他们一起打着伞回家。柯景腾把伞靠往李小华身边,自己却淋湿了。李小华问他,怎么不牵她的手?他脑中混乱起来,脱口而出:“因为,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欢我。”

走着走着,两人的对话失焦到沈佳仪身上。

于是九把刀说:“我已错过向李小华表白的最佳时机,更没有顺势牵住李小华的小手。”

写这段其实更可能是衬托柯景腾和沈佳仪。

其实柯景腾那时喜欢沈佳仪,自已也没发觉。的确他和李小华也没开始过。但他害怕告白失败。却在之后又再见到,最后几番周折。

李小华是个有趣的角色。最动人的爱情总在暧昧不明时,这是九把刀的写作精髓。

有朋友问柯景腾怎么可以中间又去喜欢李小华?他没多解释什么,只简单说喜欢就是有这种感觉。没别的,也不觉得同时喜欢两个人有什么问题,好像又有点矛盾。

“就算柯景腾和李小华在一起,以柯腾那么幼稚的个性我想没多久也会分手吧。”

所以我说小说《那些年》更像是九把刀的青春自传,在那个爱过徘徊过却又不敢告白的女生身上,他倾注了全部,最后曲终人散...

所以他在电影中删除了这段。

我很喜欢原著里讲的一句话:

“你才十五岁,跟她交往后很可能不会结婚就先分手了,那为什么还想要在一起?”“你明知道你这辈子终究会死,你为什么现在不先去死一死。”

虽是气话,但却无庸置疑的理直气壮。

要是生命总能事先预料,那岂不是太平淡无趣。我们就是在这平淡无奇的人生里寻找感动、体验感动、制造感动。没有遗憾,是能把遗憾变得不那么遗憾的良方妙药。

九把刀常说:“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包括爱情。

她永远是兵家必争,也是最难悟透的战斗。不像考卷,所有复杂困难的问题,都能的到一个解答。真实人生里,有些事永远也没有答案。

其实,也许九把刀到了年过四十或五十时,对这段得不到的情感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虽然曾经沧海难为水,但随着岁月流逝,一切终将烟消云散,无法挽回的人也许变成可以挽回,生命中另外一个人也未必无法取代这个无法挽回的人。

不过,这份人生中曾有的深刻悸动,仍会永远占据记忆的一角。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可以了无遗憾的面对心中的沈佳宜时,我们也就真正地潇洒和成熟了。

当我们青春不再,热血尚存,在我们的爱情发光之前,

请让《那些年》陪我继续战斗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wlyxl/1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