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蒋隽实习生杨筱雨通讯员梁粱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作文“无可写”“不会写”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老大难”问题。新高考语文转向素养考查,怎样写好作文更成为高中教学的难点。日前,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邱海林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探索,形成的研究成果《从序列到多维:高中作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被广州市遴选为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该成果年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作文教学三大困境

作文难,难在哪?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视作文为畏途,其根本原因是阅读量不足,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和深入思考,“输出”受“输入”限制,语文素养无法支撑作文需求。在这样的学情背景之下,邱海林老师带领项目组成员,对作文教学进行长期调研,分析了困扰作文教学的几大问题。

一是作文教学缺乏计划。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普遍缺少体系与规划,很多学校既没有依托教材,又缺少自身的作文教学计划。年之前,广东省高中作文统编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文体写作》,但按照这套教材开展作文教学的学校极少;年9月,广东省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将作文训练穿插融合于各册“单元学习任务”中,但目前还鲜有学校能吃透教材,按教材作文训练体系开展教学,使得作文教学仍旧缺乏规范性、系统性。

二是作文教学课时不足。高中语文一学期通常为90~课时,按每学期训练6~8篇作文、每篇作文3课时(训练2课时、讲评1课时)计算,作文教学应安排18~24课时,但很多学校除了高三年级,作文课时安排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三是作文训练形式单调。在训练形式上,传统的堂上作文训练仍然大行其道,很少有学校将堂上作文与活动作文训练相结合,活动型作文训练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影响了作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

路径:稳定输入,有效输出

“作文是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些方面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邱海林老师介绍,二中语文科从年开始,以“育人引领写作,写作促进育人”为理念、“立德树人,提升素养”为目标,践行新课标理念,融合新教材写作体系,探索建构序列化书面作文训练体系、多维度活动作文训练体系,建设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作文资源库,建立多元主体、动态发展的作文评价体系。

序列化书面作文训练体系以文体训练为横线、能力训练为纵线、题型训练为抓手:高一重点训练文学类文体,侧重从宏观层面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构思能力;高二重点训练论述类文体,侧重从中微观层面精准提升学生的选材、剪裁、语言表达能力;高三重点训练论述类文体,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基础上,侧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能力;高一以标题作文为主,材料作文为辅;高二、高三以材料作文为主,标题作文为辅。序列化书面作文训练体系使学生对各种文体、题型的写作了然于胸,有利于解决“不会写”的问题。

多维度活动作文训练体系包括读书报告、时事报告、辩论赛和戏剧节等。读书报告在高一、高二开展,以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推进,两周左右读完一本书,完成一篇读书札记;每班由一位同学分享读书心得;备课组挑选优秀读书札记编印成册,分发交流。读书札记、读书报告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时事报告在高二、高三开展。每周一次,学生自选时事,制成PPT,作15~20分钟的时事报告。时事报告有利于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增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px/1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