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8562.html

剧集《火线三兄弟》,来了四匹“金马”(导演管虎和三大主演均得过金马奖),并且实现了影剧同拍;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一个文艺片,抓来了姜文的御用摄影师,宁浩的“疯狂系列”美术指导,华语顶级录音指导,抓来了黄渤、谭卓、王珞丹、白客、宋春丽、文淇、黄觉、李诞……这个女制片人,码盘能力为啥这么强?

“没有存在感是制片人的最高境界。”11月18日,《火线三兄弟》《被光抓走的人》制片人、合众睿客创始人应萝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的制片人,筹谋在前,隐身在后,不装不防,不骄不躁,不刷存在感,充分保护编剧导演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者和投资人合力创造理想世界。

蓄势待发

应萝佳生长在浙江宁波,父亲是画家,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学过钢琴,也跟着父亲学过素描与色彩,但按她的说法是学了一些皮毛,会一点三脚猫功夫。原因是父亲认为文化基础是一个艺术家的底层建设,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先花在文化课上。

结果,她的美术水平高于一般人,但离她想考的央美等专业级却又差了些火候;她的高考成绩过了文科重点线,却又达不到北大复旦的分数线。一心想读名牌大学的应萝佳在焦灼中意外发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叫北京广播学院),这所大学跟她似乎很匹配,既是中国艺术与传播类的顶级院校,又招收艺术生和统考重点线以上的非艺术生。

应萝佳考进了广院管理系,就读“媒体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大学头两年主要开设的是统计学、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很少。广院艺术氛围浓厚,她也发现自己对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因此花了大量时间选修艺术课,经常和导演、编导、戏文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

也许她内心的渴望被命运之神所听见。大二学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学校突然决定增设一个艺术专业——“导演专业剪辑方向”——因为影视行业中后期导演极度匮乏,基于急迫性,要从这批大二的学生中招考17人。应萝佳通过了一系列艺术考试,成了有“中国第一剪”之称的傅正义(-)教授的关门弟子,她跟艺术之间的摇摆关系也到此结束。

自大三开始,应萝佳开始正式学习导演和剪辑知识。在广院的学习,她有了两个大的收获:一是作为女生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她玩笑说:“学校男生少,也指望不上。”二是对观众的重视。这也是广院的指导思想,无论新闻传播还是影视节目,受众是第一位的。

年,应萝佳大学毕业。彼时影视行业还不繁荣,影视公司也很有限,主要的人才也还都是出自北电和中戏。广院学生大都去了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当时最火的节目公司是光线传媒。她在大四实习期去了光线做节目编导,在那儿与后来成为自己先生的董润年结缘。董润年是应萝佳同一级导演专业的同学,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写了一个原创剧本,被光线看上了,打算尝试做一个低成本的情景剧,光线那时已经有剧场了,也在计划影视剧业务。应萝佳毛遂自荐,得到了剧组宣传策划和导演助理的工作。

到了戏的后半段,公司领导想提前看到粗剪,制片主任听说她是导剪专业出来的,就抓了她的差。戏拍完之后,主任问她要不要就此去做剪辑师,但她拒绝了。因为她得为考研做冲刺了——她跟父母有约定,必须考上研,才能留北京,否则就得乖乖的回去——本科毕业时,她曾经拿到过浙江传媒学院的offer,但她想在北京影视圈闯一闯,而放弃了当大学老师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应萝佳发现自己对剪辑技术并不是很感兴趣,她喜欢剧组,喜欢与人打交道,最嗨一个作品从零到有的过程。

研究生考试结束等成绩,到放榜、面试、正式开学也得有小半年,她不能闲着,经人推荐去了东方慈文。那是马中骏和铁佛等三人联手做的公司,在当时算是影视巨头。应萝佳被归到宣传团队,正好赶上公司做的电视剧《萍踪侠影》要播出,要搞一个映前发布会。年电视剧搞映前发布会算是首创。可能老板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也是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没想过这事儿一定能办成,所以也没什么预算经费,并且把这个高难度的任务直接下发给了“新兵小佳”。

再难也得搞定它。没预算就往不花钱的地方想。她想到商场为了引流经常会搞一些主题活动,他们既有场地,又有安保,说不定还能要点赞助礼品。就给各个商场打电话,从东单打到王府井,再到西单。大部分商场嫌麻烦不愿意搞,绝望之际,刚进西单商圈的时代广场表达了合作意向,但只提供场地和商场优惠券,其它工作都需要应萝佳自己解决。结果,她硬是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搞流程,报公安,剪短片,搭场地,现场总指挥……而且远超老板预期,入职不到一个月,她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负责宣传活动和新媒体业务。

随后,公司又做了新剧《小鱼儿与花无缺》,那是谢霆锋的首部电视剧,很有看点和卖点。尚未开机,应萝佳就在宣传总监赵爽的主导下,搞出了一本厚厚的宣传策划案,方案很超前——剧组每个阶段新闻的方向甚至标题都标注出来了,也有很多理想主义——设计了很多新元素,如专人撰写剧组日记,招募粉丝进剧组实习的夏令营,等等。

几个项目下来,应萝佳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她在这个公司待的时间不长,但没有一天是浪费的,跟着爽哥学到了不少东西,见到了很多演员导演,对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制片人。随后回母校攻读制片管理方向的硕士。她觉得自己之前的储备和历练,都是为了做制片人而打下的基础。

读研第一年基础课多,应萝佳专心治学。但第二年开始,她就想产学研相结合了。她给一家电视节目承制公司,做河南卫视谈话节目《中原会馆》的策划。这个节目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但收视率不是很高。她觉得应该有更优的解决办法,给节目写了个改革方案。老板刘杰看了这个方案,就换她当了制片人。

为了做好这档节目,她从东五环外搬到了西三环,接管了团队的管理工作,并从选题入手开始改革。河南卫视有两个节目收视长居榜首不下,一个《武林风》,一个《梨园春》,这是当地观众的口味。此外,当年全国各大电视台访谈类的高收视内容往往出现在财富和鉴宝类节目中,基于河南是十三朝古都,有很多文物,这也是普通人感兴趣的话题,她就把话题往这些方向上靠,再加入热点时事,收视果然大幅上升。

应萝佳觉得自己运气很好,遇到了一个敢于大胆启用新人而且给予充分信任的老板,而前一个制片人所作的努力也在后来逐渐体现出来,“我占了他的便宜”。另外,她在选题上没有什么顾忌和包袱,能够跳脱出来,做得也很开心,也得到很多广院师哥师姐和同学的支持,在节目拍摄和制作上替她撑了起来。

给她支撑的还有学校的老师。她的研究生导师蒲剑要拍一部小成本电影《考试》,讲述山村女教师曲凤琴的故事,请她来做制片。这是她进的第一个电影剧组,这个剧组很纯粹,主创大都是广院的老师,演员也基本都是素人,没有任何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搞创作,共同想办法解决低预算的困难。这次经历让她特别想做电影,可在当时做电影太难了,导师即使凭这部电影获得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大奖的提名,也依然很难顺利的推进下一部影片的融资。

应萝佳研究生毕业()那年,几乎很少有电影公司公开招聘的。她查过华谊兄弟的招聘,那年他们招人,但招的是财务等岗位。虽然之前工作过的公司在召唤她,但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影视制片人。在应朋友邀约干过几个零碎的工作——国家大剧院的杂志运营,某音乐类报纸的主编,央视某频道的策划,之后,在导师蒲剑的推荐下去了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东方在扬,做了总经理助理兼制片人。

至此,她才算真正入了行,以电视剧制片人的身份,一口气做了十几部电视剧。

金马开道

高希希导演的《纸醉金迷》是应萝佳跟的第一部戏,但她进入的时候,前人已经把树栽得差不多了。她的工作集中在后期管理和发行宣传的配合上。没想到的是,真正让老板对她产生信任,放手让她去做制片人的,竟然是挑错字这件小事。当时她扎在后期机房审片,顺手就开始挑错字,这是她做电视栏目养成的习惯。速度、耐心和准确率把所有人都惊着了。她当时不以为意,后来才意识到在制作这个环节,老板最想找到的就是愿意沉下心盯每一个细节的人。

有了老板的信任,也融入了公司的团队,之后的几部戏如《五十玫瑰》《大爱无敌》《当婆婆遇上妈》,应萝佳就开始从源头深度参与了。但在当时,她读不出剧本的好坏。而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和不安全感,就会很努力的找剧本的问题,让编剧老师们很不舒服。

幸在此时,她遇到了恩师李小明。李老师是中国电视剧编剧的开山之人,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开始,他就一直在兢兢业业不间断的做着编剧工作。同时又肩负起了帮助年轻编剧成长的工作,在一些剧集项目上作为策划陪着编剧去攻克剧本难关。跟李小明一起开剧本会,让她对剧本有了真正的认知,学到“保护编剧的心气儿(创作热情)”才是搞好剧本的关键。他总是乐呵呵的肯定编剧已有的创作成果,带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改进剧本。每次剧本会结束,所有人都开心的充满希望的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在他的提点下,她养成了大量观摩海内外剧集的习惯,也越来越会读剧本和给出建设性意见了。这让应萝佳得到很多编剧的认可,有了很多编剧的朋友。

除了剧本,制片人还要面对很多困难和突发情况。当时二十多岁的她,遇到剧组有人意外离世,情况突然,虽非剧组责任,但考虑到家属的情绪和剧组的运转,必须迅速给出处理方案。联系不上老板,制片主任有经验却不愿扛责任。应萝佳只能亲自上,安抚家属,迅速谈判并达成共识,稳定剧组。等老板赶来的时候,事情已经解决完了。“不要怕,赶紧办,敢于扛”,这是她学到的经验。

在东方在扬,应萝佳收获满满。找投资,立合约,谈演员,搞发行,预算结算,她都练了一遍。当然也有不足,比如下沉不够,对剧组更细节的制作内容了解还不够深入。

当时公司一方面侧重于投资、开发与发行,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安全考量侧重于拍摄家庭伦理剧。这与她想多尝试多了解行业的初衷有点冲撞,就跟老板说想出去闯闯。

她说的闯闯,是想自己开家影视公司。那是年,影视行业的繁荣已初现端倪。老家一个手里有点钱的哥哥表示支持。应萝佳一边注册公司,一边先拿出自己的积蓄租了建外SOHO的办公室。结果,出状况了,哥哥的钱来不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公董润年此时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房租押一付三已经交了,不能让它空着,那就住三个月权当享受了。

账上没钱了,必须找工作。下一站应萝佳来到了春天融和。

她的工作是从追债开始的。她协助老板审查合同,发现即将启动的一个项目涉嫌版权诈骗,于是,终止合同,展开调查,还跑到对方家里去核实沟通。最后全部款项回到了公司账上。

钱是回来了,但项目黄了,得抓紧找新题材。她四处出击,终于得到了著名编剧郑万隆老师的帮助。郑老师正在开发三个项目,允许她选一个合作。她和老板一汇报,两人意见一致,都选了《火线三兄弟》。好题材,好故事,就是有魅力。管虎导演看了,觉得可做;刘烨当时一直在演电影,有意想接一部剧,把这个项目递过去,基本意向就达成了;张涵予和管虎导演一直想有一次合作,正好这个项目合适;最后黄渤也应管虎导演之邀来了。四匹“金马”(上述四人都得过金马奖)就这样凑齐了,一个当年几乎最大制作的电视剧建构起来了。

年,《火线三兄弟》预定总投资多万,彼时大部分电视剧成本还停留在两三千万。这么做一来风险高,二来利润率反而变低。但老板杨晓伟说,行业要突破,就得做大做强,就得有新标杆,而不是小富即安。杨晓伟是发行人出生,她用预计发行收入,倒推成本,打出余量,成本还是在安全区内的。最终,这个电视剧吸引了华谊兄弟、华策、大唐辉煌等当时市场中最大的影视公司参与投资。

项目同时催生了电影《厨子·戏子·痞子》。有人说,剧集聚集了三匹金马,这是连电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触动了管虎。想把这三个人凑在一起拍部电影。大家觉得演员档期不好凑,电影剧本也都还没有。这些困难最后都搞定了——从剧集的周期和拍摄方式上入手,挤出了档期和时间;剧本即刻从零开始启动创作,如果大家觉得好就拍。

应萝佳在剧集和电影上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找来董润年做编剧,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大家认可的拍摄剧本。此刻才敢告诉管虎编剧其实是自己的先生。另一方面,她的合约里也签署了电影制片人。但由于电影和剧集工作互相搭的太紧密,为了确保剧集的品质和营收,她最终只能舍影保剧。毕竟,剧集是肯定挣钱的,而电影在当年的市场是充满了风险的,她必须要保公司的收益安全。

因为凑三个主演的档期非常困难,剧集在只有9集剧本的时候就开机了,只能边写边拍。应萝佳请来了李小明和郑万隆做总策划,又增加了编剧来一起完成剧本。

“跟美剧韩剧的边写边拍不同,人家是顺拍,所以编剧的写作是顺畅和自由的。而我们是跳拍,是按照场景来组织拍摄,所以剧本写作就会要求有制片思维,对场景对角色就会有限制。”应萝佳说,更麻烦的是,为了给电影挤时间,在保住三个男主角戏量的前提下,还需控制编剧对他们的写作。即三条人物线各自发展有主轴,两两交集为链接,三人聚齐为高潮戏。为此测算出三人聚齐和两两交集的上限戏量。拍摄组也分为三组,每组各负责拍摄一匹“金马”。

还有糟糕的事情发生。比如剧组拍摄跨春节放了三天假,结果有个配角没有按约归队。只好要求编剧改剧本。应萝佳说,若是顺拍,大不了把他写死,可咱是跳着拍的,第5集有她还没拍,第12集也有她已经拍了,就不可能写死,咋办?中间不在那一段戏,只能让剧中其他人问起:谁谁谁干嘛去了?再有人答:回老家省亲去了。

此外,还得考虑主演与配角的适配。剧本在连续创作中,演员的表演难度会因此增加,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性情变化。有经验的主演还能把住方向,经验少一点的配角就容易跑偏,最后就只有两条路,要不调人,要不调戏。自然最终还是调剧本更现实一点,但也因此会改变原本设定好的剧情走向。

这些难度对编剧是折磨,对应萝佳的折磨更甚。她把整个测算和调整类的重担放在自己肩上,到达编剧手里的要求都比较精准,还带有一套建设性的方案。因为极度焦虑,应萝佳出组时跟进组时简直变了个人,浮肿了一圈。做完这份工作,她有自豪:没有干不了的事;也有余悸:哪一个环节出了岔就会崩盘;更有反思和遗憾:片子完成了,卖了,收视率也还不错,但是,这样的题材和卡司,本来是有机会成为精品和爆款的。

《火线三兄弟》之后,应萝佳找到了一个韩剧版权,她觉得拿到中国来落地,会做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她还码来了特别牛的编剧,但老板有自己的口味,对都市爱情题材不是很感兴趣,有点犹豫就把这事撂下了,等后来想起来说能做时,快小半年过去了,版权也已经失手了。应萝佳后来和同行聊起这件事,对方说这东西这么好,你们公司不要,就应该放出来给我们呀。

应萝佳觉得身在春天融和却去给别的公司递项目,有点不道义,于是她向老板请辞:我出去做一个工作室,有什么需要我的我帮你。如果我开发了项目,你感兴趣的你拿,你要不感兴趣,我还能给别人。这样我也会自由一些。

杨晓伟给了应萝佳自由,但公司的戏还是一部又一部的找她。她们又一起做了《零下38度》《乱世书香》等几部戏。“感觉那几年我的工作室主要是为她开的。”应萝佳说。

年,投资1.5亿的《北平无战事》“因为剧本内容太过冒险,投资方七进七出”(编剧刘和平语),春天融和半途接盘投资,又让应萝佳参与。她陪着老板看完剧本,定完项目,对完财务,跟完谈判,敲完合同,就撤出来了,她在字幕中的呈现是“策划”。但是,好作品就是影响力,就是加分项。年10月,《北平无战事》开播大爆,豆瓣8.9,白玉兰、飞天奖、金鹰奖尽揽怀中。应萝佳也分享了这份荣耀,也让她愈发的意识到编剧的价值。

聚合之光

年起,应萝佳身边聚集了一大帮的青年导演和编剧,她和他们既是工作伙伴又是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能力和抱负都非常的了解,也想一起做点东西。年,时机成熟,成立了合众睿客——一家以“编剧导演为核心驱动力”的影视开发制作公司。

聚合创作者的研发型企业在中国比较稀缺,因此吸引了国内一家大平台和美国迪士尼影业。前者希望全资参与,后者通过合众睿客对接了不少中国的创作者,他们看好华语市场,希望用中国编剧和导演创作符合中国市场的故事,而由迪士尼提供丰富的制片经验、顶级的视效团队,以及合拍资金。应萝佳意识到实战学习好莱坞制片经验的机会不容错过,停掉了很多事情全力以赴在迪士尼项目上。年,董润年编剧且导演的一个项目,得到迪士尼美国影业副总裁认可,也通过了绿灯会,开始进入筹备阶段,相关主创都码得差不多了,却因迪士尼突然改变全球策略而搁浅。

但她觉得这几年功夫并不算耽误。在和迪士尼的来往中,她见了很多好莱坞制作人,开了眼界,涨了姿势。她与对方一起拟预算,做筹备,定计划,基本上完整学习到了拍摄前期的好莱坞经验;由于合作的迪士尼副总裁曾是热播美剧的制片人,她又由此深度了解到美剧剧本创作模式和编剧团队管理,弄清楚了美剧的顺拍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剧集运作人(Showrunner)与制片人的区别。最有意思的是,她还得到准确信息:所谓工业化中编剧团队分为故事编剧、台词编剧和场景编剧,那并不是常态,都是以讹传讹。

到年6月份,跟迪士尼有关工作彻底结束了。应萝佳和董润年开始迅速调转船头,全力加速创作《被光抓走的人》。这是一部文艺片,也是董润年的长篇导演处女作。

基于文艺片的定位和逻辑,选角导演列了一堆参考演员,但大家都觉得好像不太对。应萝佳提议做思想解绑,先不考虑投资,就想谁最适合这个角色。结果,黄渤就从董润年的脑子里蹦达出来,就试着给他发了剧本。黄渤当时在参加釜山电影节,剧本是在回来的飞机上看的,觉得有点意思。但当时他在拍《封神》,已经连轴转了两年,想休息一下,档期上并不合适。虽没答应出演,还是会提供各种意见和经验,这对董润年来说受益匪浅,觉得即使黄渤没来出演这部电影,自己也是赚到了的。因为董润年这种创作者的赤子之心,以及应萝佳执着的邀约,终于打动了黄渤。

文本的优秀,导演的笃定,制片人的诚意和坚持,《被光抓走的人》吸引来了众多优秀演员和创作者:姜文的御用摄影师谢谢,宁浩“疯狂三部曲”的美术指导张晓兵,华语录音大师杜笃之,谭卓、王珞丹、白客、文淇、黄璐、焦俊艳、宋春丽、黄觉、曹炳坤,甚至连李诞都来了,连马东老师都帮忙配了画外音……这样的团队,加上新奇的软科幻设定:一道奇特的光降临地球笼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传言这些消失的人都是相爱的人,而留下来的人们既要探寻真相,又要直面自我……引起了业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