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沃尔特·李普曼

01社会认同原理

解释这个原理之前,先说几件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

如果你出去吃饭,当你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会选那家人满的餐厅,尽管你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等位子,可你也不愿意去隔壁那家没人光顾的餐厅。你想在网上购买一件物品,是不是这样筛选的,从购买人数多、好评多的商家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你家的小孩本来不喜欢他那个小狗玩具,可是当他看到和他相仿的小朋友都在玩,他也慢慢喜欢上那个小狗玩具了。大街上你摔倒了,周围人越多反而越没人来帮助你,只有一两个人时他们可能会上来询问。像这样的畅销榜、排行榜、奶茶店雇人排队等,都是基于社会认同来诱导人们的行为。

社会认同原理是指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他人怎么做,我们会根据他人的意见行事。

有点像从众心理,人们如果不知道一件事应该怎么做,那么就会参考大多数人是如何做的。

毕竟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做的事也的确是应该做的事,是正确的选择。

乌合之众里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02社会认同原理什么时候起作用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更容易根据他人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别人都做的事肯定没错,即便错了,也是大家一起错”。

在有些事情上这么做无伤大雅,无非是被说成没主见或墙头草罢了,可是有些时候却会造成严重后果。

比如当人们搞不清楚情况时,人人都观察别人怎么做,你看我,我看你,结果大家都没有什么行动,造成一种“多元无知”的现象。

这个现象的危害是造成袖手旁观的事件发生,此时受害者需要帮助,而旁观者都无动于衷。

在美国曾发生过一件惨案,一位女士在大街上受到袭击,她受了许多折磨,弄出了很大的声响。

袭击者攻击了她三次,她一直大喊救命,过了整整35分钟,袭击者的刀子夺走了她的性命。

但是38名邻居从公寓的窗户里眼睁睁地看着,却没有人动动手指、打电话报警。

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

后来人们分析原因,很多人相信这是因为城市生活太冷峻,让人变得麻木、冷漠、无情。

但是后来两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没人帮忙,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旁观者。

一方面,有责任稀释效应(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的影响,因为人人都会想着其他人会帮忙,结果大家都这么想,结果人人都没有帮忙。

另一方面,人都想表现出自己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样子,在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什么的情况下,人人都看他人,人人都表现的镇静,在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下,这使得紧急的事看起来没那么着急。

给出的理论解释是: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他们无法确定紧急情况真的存在,也无法确定此时是否需要自己采取行动。只要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插手干预紧急事件,他们是一定会作出反应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越多出现危险情况越不安全的原因。

所以呢,如果处于危险的人想获得帮助,就要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想求助的人要明确表达自己需要帮助,喊“救命”“来人啊”是有用的;除此之外,还要表达谁来帮忙或怎么帮忙,可以明确指向一个人,比如说“那位穿黑衣服的大哥,请你打电话报警”。

除了不确定性,还有相似性触发社会认同原理发挥巨大影响力。因为对于和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更容易效仿他们的行为。

比如,你家的孩子害怕看医生,无论你怎样安慰,效果都不好。

但是,此时有一个和他相仿的孩子也在看医生,而且那个孩子表现的很勇敢很无畏,你的孩子看到别人的勇敢表现,他好像也可以变得勇敢了。

当然这是一个正向的例子,孩子根据和自己处于同一情况的人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个孩子表现的更糟糕,他比你家孩子还恐惧,这也可能会加剧孩子的惧怕心理,医院看到,如果有一个孩子哭,那么渐渐的,整个病房的孩子都哇哇大哭起来。

所以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和学习好的人在一起玩,这样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03如何抵挡社会认同的影响力?

我们要保持警惕心,对于明显的伪造证据,很容易辨别出来。

比如,像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课程,包装成普普通通的人,然后学习了某课程后就能年薪百万。像这样和你我一样普通的说辞,推荐广告效果很好,但实际上很不现实,可能会有一两个人做到,这给我们展示的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照样一事无成的人他们是不会说的。

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他人,多数人都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要做出自己判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wlyxl/1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