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彭君仪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在读。大学期间立足专业,先后主持“挑战杯”、市级大创和本科生科研基地项目,与AIESEC等平台合作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始终以“复合型、国际化”为自我发展标准。

汉教英雄相会云端

学思促行赋能发展

交流合作促发展,英雄相会谋未来。吴勇毅教授()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要“深化专业改革,培养卓越人才”。我想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学科参与者,尤其要加强“后备军”——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生对学科使命的理解与专业能力培养。

在观摩和学习了“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以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何谓“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善用教学手段”。基于此,我将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二年级学生的视角出发,分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自身心得体会,以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加强行业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深化学科意识,树立使命担当

作为千千万万汉语国际教育人中的一员,虽然我接触这个专业只有天,但在每一个和它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都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学科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我能为我的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

作者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发表TEDx演讲

上世纪60年代,有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个“小儿科”,认为只要会说中文就能教汉语。惭愧的是,在刚刚走进大学校园、接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时,我也曾抱有这样的“成见”,并且在本科一年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本专业持怀疑、轻视的态度。同时又因为身边有许多钻研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的理工科学长前辈,相比之下,他们的所学所做都更为直接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而我学的好像是些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东西”。如此种种都在驱使我不断追问:我学的究竟是什么?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稍感欣慰的是,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也正如此次在观摩“汉教英雄会”后,我逐渐理解并领悟到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蕴含的深意,也逐渐体会到了“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就像刘珣先生所说,“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近年来,我国把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了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对于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加强语言教育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影响力、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实现途径。纵观当今世界传播格局,中国正在构建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推广中文更是大势所趋。而要做好这些事情,需要的是一批批复合型、实践型、跨文化意识强的专门人才,而这也正是身为一名“汉教人”的使命所在。

一名青年人,在上下求索和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对学科使命产生了认同感,进而决定终其一生去实现这样的使命。在解决了“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之后,她自然就不会再自轻自贱,也就不再会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空想上。

二、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本次“汉教英雄会”对我而言最直接的启发就是眼界的开拓:全国六大片区推选出30支团队逐一介绍教学理念,展示教学风采,以交流促应用,以交流促创新。

冯丽萍教授()曾指出,各校的师资、培养理念存在很大差异。而此次全国交流活动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其他院校的教学实践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看到差异之处、学习先进之处”,才能有意识地将在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中。

以“多样化教学资源与中国文化教学”分会场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将SPOC视频课程平台与自己开发的汉语国际教育云平台作为课内教学资源,采用“学-思-体-感”“四位一体”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这一形式让我意识到仅将目光局限于书本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运用更加广泛、综合的理念与工具手段优化教学实践。

同时,本次交流活动也帮助我进一步“复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虽然现在我才刚刚结束大二上学期的学习,但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通过AIESEC、CoversationExchange等一些平台,我也初步进行了十余次的教学实践活动。

作者的线上教学实践

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年级低、学科整体的框架搭建尚不完善,我碰了很多“壁”,也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在使用PPT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