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s://m.39.net/news/a_6185442.html

你应该听过这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到底该如何治愈不幸的童年呢?

朋友小A和小B的故事,让我找到了一点答案。

我发现,同样家庭环境糟糕,他们的人生态度却截然不同。

小A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母亲忍让多年,这种环境让他骨子里很消极,一遇到问题就自怨自艾,坚信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原生家庭过于糟糕。

例如和妻子吵架,他不会想办法沟通解决,而是认为“家庭让我一生都无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我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而小B的家庭,母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很不稳定,父亲不负责任,常常忽视他。

但他活得相对乐观积极,成了律师,自己的婚姻也经营得不错,对身边的人很有爱、很温柔。

虽然和父母不亲,但也很少埋怨家庭,他觉得“成长经历虽然给我造成很大影响,但人生还是在我自己手里”。

同是出身于糟糕环境的两个人,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面貌。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同呢?

今天,和你聊聊:

一个摆脱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负面影响的人,做对了什么?

来源:全景视觉

“家人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先来看看小B的成长经历。

小B的母亲,因患病而情绪起伏较大,甚至偶尔有自伤行为。

而父亲从不照顾家人,常常深夜喝醉后回家,大发脾气。

生性善良的小B,一直在家庭中被迫扮演“大人”角色,照顾母亲,和父亲争辩,维系家庭。

从记事起,凡事都要靠自己,苦水都往肚里咽。

无人陪伴,无人保护,无人帮助。

他恨吗?当然。

愤怒、恐惧、委屈、痛苦……这样的家庭,反复挫败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想过放弃生命,但看到母亲又会心软。毕竟,生病也不是她的错。

无力改变,却又无处可逃。

家,好像成了他摆脱不了的魔咒。

来源:全景视觉

而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高一的班会后。

小B平日比较和善,和大家关系不错。

那天,同学们都在开心地谈天说笑,聊明星八卦,假期去哪里玩……

小B感觉到,他们都是被呵护得很好、毫无烦恼、被全世界宠爱的孩子。

而他就像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局外人,格格不入,心中突然燃起一阵怒火。

他一把推开正在和旁人说笑的同桌,大喊一声“滚”,冲了出去。

同学们呆在原地。

小B慢慢冷静下来后,回想起自己怒火冲天的样子,像极了那个阴晴不定的父亲,还说了他最常对自己说的话——“滚”。

不知不觉中,他竟“遗传”了自己对家庭最厌恶的部分,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他感到震惊:“如果我变成他那样的人,那我的一生就真的毁了。”

那一刻,他决定接受现实。

对于母亲,他做了那么久的保护者和照顾者,是时候放下心中的“包袱”了。

对于父亲,他必须要釜底抽薪,克服血脉影响,成为和他不一样的人。

当时小B虽还没念完书,无法经济独立,但他已从精神维度,全然地转变了。

他下定决心:

可以伤心,但不再过分沉溺于家庭带来的痛苦。

可以争取,但不再永无止境地去纠结谁对谁错。

“因为我人生的目标是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斗个你死我活”。

来源:全景视觉

这种核心的转变,不是一个人简单改变想法或观念,而是一种底层的生命逻辑的转变。

即“心智模式”的转变。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

是一个人如何认知外部事物,如何思考、行动的“底层逻辑”。

它深受定势思维、已有知识局限的影响,以一种潜在、深刻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一件事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比如,面对困难,有人第一反应是化压力为动力,有人第一反应是“我又要失败了”,从而回避。

改变或进化新的心智模式,就改变了你认知事物和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一切行为和倾向。

来源:全景视觉

曾经,小B也和小A一样,糟糕无望的家庭环境让他成为“受害者”,陷入绝望的宿命论中。

面对困难,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不行,我永远不行。这样的家庭,我还有什么希望?

而当小B觉醒后,他意识到“家庭是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他收起情绪,不再看着生病的母亲流泪,不再和父亲争辩,也不再与人抱怨。

他默默做完能为家里做的,转头去读书,做自己的事。

最后,他利用现有资源读完高中,努力考上大学再考研,最终成为一名律师。

现在,当别人看到他自信的样子,完全想象不出他来自怎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过往。

而这一切,根源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毁灭与重建。

而健康的心智模式,可把外界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相反,小A呢?

家庭的不幸遭遇,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和信念。

成年后的小A,没有努力克服这种影响。

而是习惯性地把失败的一切责任,都推给成长中的负面因素以及不成熟的家庭条件,形成了单一封闭、极端个人化、缺乏同理心等糟糕的心智模式。

长此以往,面对事情他爱钻牛角尖,面对机会他习惯性逃避,生活便停滞不前,无法改变命运。

来源:全景视觉

“世上还有很多可能性”

我很喜欢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成长的家庭却比一般人糟糕很多。

塔拉生于山区,17岁前从未上过学。

她有5个哥哥、1个姐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脾气古怪,认为自己就是全家人的掌控者,没有人可以违背他的意愿,固执地不送子女们去上学。

塔拉的母亲则一味委曲求全,即使知道丈夫思想有误,仍对丈夫顺从。

而塔拉的哥哥肖恩,有家暴倾向,会把她的头按进马桶,大庭广众之下对她施加暴行。

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她带来了无法弥合的伤痕。

她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来源:全景视觉

25岁时,塔拉面对选择:

是回到过去的生活里,还是离开家人,找寻机会?

在这之前,她的选择一直是家人。

她明白父母观念的不合理甚至扭曲,但也期待着他们的认同,渴望着归属感和爱。

所以才一次次退让,一次次选择家人。

但她也清醒地意识到,家人可能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承认对她的暴力和影响。

家庭能带给自己的东西,十分有限且负面,充满压抑、困窘、自我怀疑。

后来,她的另一个哥哥泰勒告诉她:

“外面有一个世界,一旦爸爸不在你身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她做了一个决定:即使艰难,也要走出家庭,彻底为自己负责。

后来,她面对父亲的施压,依旧挤出时间拼命自学,成为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

她的努力让她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则让她有机会从被家庭影响的思维范式里跳出来。

让她认识到,世上还有很多可能性。

来源:全景视觉

当记者问:你是从何时起,决定不再遵从父亲为你设定的框架而活,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她答道:

我换了个视角去看待这一切,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发生的事。如果我的未来注定没有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我宁愿选择先主动离开。

当塔拉暂时放下对过往的执念,对父母的怨恨,家庭的影响,她开始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