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玉米小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 病原 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NisikadoMiyake)Shoemaker],属无性菌类平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属于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真菌。 发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但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 根据不同品种对小斑病的反应可将病斑分成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③病斑为坏死小斑点,黄褐色,周围具黄褐色晕圈,病斑一般不扩展。前两种为感病型病斑,后一种为抗病型病斑。感病型病斑常相互联合致使整个叶片萎蔫,严重株会提早枯死。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病害循环 初侵染:该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初侵染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秆垛中尚未腐解的病残体。 传播与发病: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在第二年玉米的生长季节,遇到适宜环境条件(温度和水)便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气孔或通过叶片表皮细胞直接侵入。在适宜温度下,病害的潜育期为24h,5~7d可形成典型的病斑。 再侵染:小斑病病斑一旦遇到潮湿条件就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在一个生长季节小斑病有多次再侵染。在田间,小斑病最初是在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病,随后向四周做水平扩展,再向上做垂直扩展。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避免拔节和抽穗期脱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适期早播,合理间作套作或实施宽窄行种植。注意低洼地及时排水,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 3.减少菌源。严重发生小斑病的地块要及时打除底叶,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秸秆堆肥时要彻底进行高温发酵。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大流行年份的补救措施。药剂有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氢氧化铜、异菌脲、嘧菌酯、醚菌酯和烯唑醇等等。 来源:云农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1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番茄斑枯病斑点病灰霉病的症状,以及防
- 下一篇文章: 西红柿病害图谱及防治办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