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设定的世界影响力读后感1月
起初拿到这本书以为它能给自己很多方法,看了它就能让自己变得超级有影响力,读来发现这不是一本方法书,而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中讲到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人们在行为上会有相应的反应(激活一种机械化的过程)。本书不仅告诉你可以用什么方式产生影响力(举了很多的例子和实验来阐述其原理),同时也教了我们如何不被这种心理所控制,跳出重重“圈套”(不让别人从你身上获利)。 为什么说影响力在如今时代是如此的重要,“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件事情当讲出来时有说的通的理由,“自动顺从”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举一个例子说明,当你去买房子时,为什么中介总是会带你先看一个很差但价格比较高的房子,然后再看那个房子比较好但价格相差不大的房子?为什么汽车经销商总是在你签完购买合同后再推荐你其他配件?还有很多现象,这些都离不开本书所讲到的心理学。 互惠原理,源于人们得到别人的好处后会有回报的心理,尤其对于帮助了自己的人拒绝会有愧疚和亏欠感。因此很多人就会利用这个原理,首先向你提出一个你会拒绝的条件,当你拒绝后,再次让步提出一个不像之前难以做到的条件(“拒绝-后撤”术),此时你被说服的概率就大了很多。要想拒绝互惠原理,首先要抢先出手,不让请求者利用它的力量,然后拒绝请求者最初的善于或让步,不过此时要做出分辨,不要伤害真诚的无辜者。 承诺和一致有较好的效果,是因为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并且自己内心接受的承诺实现可能大于压迫威胁的承诺,用笔写下来的承诺更能激发人们实现的动力。别有用心的广告主会在每年年前大量做广告宣传有吸引力的新玩具,很多孩子被吸引向家长索要,当家长答应这是他们的新年礼物并去购买时并不能买的到(厂商放量有限),于是只好买了其他做替代。当年后,到了玩具销量不好的时候,厂商没有加大广告的投入,只是像以往一样播放之前的广告,此时孩子还会要求得到这个有吸引力的玩具,因为家长们做过承诺,因此还是会在年后到玩具店给孩子们买这个玩具,厂家的淡季销量依旧居高不下。我们如何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原理,警惕不假思索保持一致的反应,碰到新的行动想想它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发现别人是用这一原理,没关系,一语道破。 社会认同可以产生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做判断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下沉城市的熟人效应,其实在平时我们做决策时也会有明显的感受,当我们犹豫时别人的一句“我买过,还不错”可能就促使我们拍板了。书上说当新闻播报自杀事件时,出现自杀的事件就会增多,新闻报道会让人产生一种接受这一现象的错觉。如何避免社会认同的现象,敏锐察觉错误的信息,当发现漏洞时,自己接管控制权,主动还击。我们也要走出社会认同的误区: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指导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谨记:人群很多时候是错的,因为群体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大多数人总是很容易答应自己喜欢的人所提出来的要求,因此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就会利用这一原理。可能让我们产生好感的原因有这些,外表的魅力、和我们的相似、恭维、接触和合作。看这些时我就想到很多次体验消费的情景,商家会问你的家乡、爱好、等等等,然后表明自己也是,这句话还是蛮有魔力的,表明我懂你,我理解你,我们有关系不陌生。然后会夸你,身材好、皮肤白、等等等,你没有想过的优点都来了,此时即使我知道这其中有虚假夸大的成分,可是依然很开心。接着还会说哪个明星,哪个群体是常客,然后表面你应该来的,这里用到后面说的权威。最后当你由于的时候还会说现在是春节***#$$##活动,仅限多少天便宜多少钱,这里用到的是后面要说的稀缺原理。我们如何避免这种迷魂汤呢,把注意力放在效果(好处)而非成因上,将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从感性上分开,只对生意本身好坏做决定很重要。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权威,这个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权威自带高压力量,大多数人对权威是无条件信任。可能让我们对权威理解偏差在于人们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但有很多人不仅用这些来取得我们的信任,还会用一些小手段,比如说一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来取得信任,从而获得更多有利于个人的利益。我们如何避免假的权威误导,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对权威的警惕,将焦点放在关键信息上,鉴别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老话也在说,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东西,它的价值显得越高。在对于稀缺物品判断时我们要明白一点,是物品的实用价值提高了还是占有的它的欲望让我们想要得到它。如果就是因为稀缺我们想要占有得到,此时付出的代价也许是值得的,就像收藏家对于古董的追崇。但是物品的实用价值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因此我们对于稀缺有所反应时要提醒自己。书里提到了两个典型让我记忆深刻的例子,一个时“危险的两岁,和青春期,一个是政治动荡和暴乱,因为从始至终的稀缺和逐渐变为稀缺对人的影响还是不一样的,机会越少,我们的自由会随之丧失,此时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愈发激烈。孩子到了2岁这个年纪,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不再把自己仅仅是为社会环境的延神,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想要探索这种选择余地的深度的个体。伴随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形成了。独立的个体应当有们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经历的一种关键变化有关。到了这个年纪,他们才首次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为什么逆反心理会出现在两岁的时候呢?或许答案跟这一时期大多数孩子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必须受控于人。稍后我们将会看到,明智的父母总会尽力提供前后高度一致的信息。尽管“可怕的两岁”可能是逆反心理最明显的时期,但面对限制行动自由的举措,我们一辈子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倾向。另一个反频倾向最为突出的年纪是青春期。一个深明此理的邻居曾经给我建议:“要是你很想做什么事情,有三种选择:自己做,出大价钱找人做,要不就故意禁止你家十几岁的孩子做。”和两岁一样,个性意识萌芽也是青春期的特点。对青少年而言,这种萌芽意味着走出儿童的角色,摆脱与此角色相伴的家长控制,迈向成人一角,获得随之而来的一切权利和义务。青少年对义务想得比较少,他们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xianglia.com/yxlrw/5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宝贝获年度最具品牌影响力儿童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